大型裝置作品《鳳凰》
蔡國強前些天在上海揭開了其首個非官方作品《蔡國強:農民達·芬奇》的神秘面紗,5月3日該展將正式在滬亮相;上個月末,徐冰也有驚艷之作《鳳凰》“飛臨”北京。當公眾把目光聚焦在這兩位知名海歸藝術家時,卻可能忽略,那些藝術作品背后還有小人物的創(chuàng)造。
造“鳳凰”的人是誰?
徐冰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鳳凰》是3月27日橫空出世的。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時,站在北京今日美術館的大門口向北看去,兩只由無數(shù)閃爍的LED燈勾勒出輪廓的大鳥高懸半空,昂首沖天,不遠處是燈火輝煌的CBD,國貿三期、央視大樓清晰可見。
這兩只大小相仿的“鳳凰”,被一字排開的六臺明黃色的大型吊車吊在十多米的高空中,看上去約有30米長的樣子,砸土機強悍的頂部構成了鳳頭,扣上幾頂紅色安全帽就成了鳳冠,破碎的挖土機機械臂充當了脖子,混凝土攪拌機罐則成了鳳肚,鳳尾是各種建筑鋼條,神來之筆是“鳳凰”雙翅上栩栩如生的片片羽毛——由一個個無柄鐵鍬整齊地排列而成。
徐冰早年以《天書》系列作品揚名海內外,成為被西方主流藝術界推崇的中國先鋒藝術家,2007年回國后擔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同年,他受邀為北京CBD財富大廈建造一件藝術品。他想以建筑廢料做出一個與財富大廈形成強烈對比的作品,表達藝術對資本的嘲弄。于是,便有了《鳳凰》的創(chuàng)意。
不過“鳳凰”并不完全是徐冰親手做出來的。2008年年初,在做好《鳳凰》的設計圖和擬稿后,徐冰委托北京奕東園雕塑制作中心制作“鳳凰”。承接過無數(shù)大型制作的毛廠長剛開始以為這只是一個常規(guī)的做法:按比例放大,把框架做好,然后在表層貼一層廢料就行了。后來才發(fā)現(xiàn)“鳳凰”使用的材料和制作方式跟過去完全不同,每個實物之間怎么銜接,應該是怎樣的一種邏輯關系,工人們必須一邊制作,一邊創(chuàng)作,一邊調整。
最先試驗制作了一只翅膀,但效果很不理想,看上去像一個飛機機翼。于是只能一點一點摸索,每個細節(jié)都需要反復琢磨和修改。
徐冰說,“在現(xiàn)場所有的人都積極開動腦筋,出謀劃策。”他常讓工人們發(fā)表意見,讓他們自己去判斷怎樣做更好看,“工人們比藝術家和知識分子更了解材料的性能和組裝”。
工人大郎是《鳳凰》項目中從頭至尾一直參與的人。他剛開始時,很奇怪“這個老師怎么能用廢品做這個東西”,做了一段時間,卻慢慢喜歡上它了。最后,大郎也開始用廢品做東西了,他為了讓“徐老師”來工地后有椅子坐,就模仿做“鳳凰”的方式,做了幾把椅子,很受歡迎。
經(jīng)過兩年多的反復試驗,“鳳凰”最終在2010年春天“飛臨”北京。
“農民達·芬奇”有誰?
在徐冰緊張創(chuàng)作《鳳凰》時,忙完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和國慶60周年慶典焰火表演項目的蔡國強則把精力轉移到了自己世博會期間在上海外灘美術館開展的《蔡國強:農民達·芬奇》。
2010年4月8日,蔡國強向外界公布了《農民達·芬奇》的具體內容。構成《農民達·芬奇》的是12位農民的60多件發(fā)明創(chuàng)造,比如安徽農民熊天華的飛機、湖北農民李玉明的潛水艇、北京農民吳玉祿的機器人、安徽蕭縣農民杜文達的太空梭以及安徽阜陽農民陶相禮為展覽特別制作的長20米的航空母艦……
不過,熊天華的飛機并不能飛起來。他的家鄉(xiāng)周圍有一圈山頭,最低也有50米,但他的飛機只能飛30米高,所以一直飛不過去。他認為把發(fā)動機改造了,可以飛過去,結果還是撞了山。
李玉明造的潛水艇經(jīng)常是要么沉不下去,要么是沉下去起不來,如果起不來,就由人工用繩子拖出來。事先約定,3分鐘要起不來就拖。
“這些東西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不同的就是,農民是完全個體的角度;相同的是他們開拓未知世界的勇氣。”蔡國強說,他還會專門辟出一個展廳,懸掛五十余個風箏,通過小風扇與投影講述每一個“達·芬奇”的夢想,以傳達中國農民的浪漫情懷。
2005年在威尼斯,蔡國強曾做過一個農民造飛碟的項目,當時很多美術館館長對這個行為很肯定。他們說,畫家其實也是發(fā)明家的達·芬奇沒能讓他的飛機飛起來,飛不起來又有什么關系?受此啟發(fā),蔡國強將這個展覽命名為《農民達·芬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