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中銀絨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生國。寧夏日報記者 尚陵彬 攝
中銀絨業公司電腦控制軟件極大提高了生產功效。
電腦自動控制配色機,減少了人工配色的誤差。
中銀絨業公司引進人才,培養高科技力量。
嚴格控制每一道工序,追求最好的產品質量。
靈武羊絨園區廠區建設全景(嘉源廠區)。圖片除署名外均寧夏日報記者 王猛 實習生 陳曦 攝
作為寧夏羊絨企業唯一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長,馬生國實在太忙,常常上午在寧夏,下午就飛往北京,5點鐘陪銀行行長調研企業廠區建設,6點鐘又要到吳忠去會見客商。于是,記者和馬生國的“約會”被一拖再拖。昨日,記者終于在中銀絨業公司總部“逮”住了馬生國,利用短短休息時間走進這個工作狂人。
關于馬生國,業界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2004年底,國際市場的無毛絨大漲價,從每公斤70美元一路飆升到90多美元,國內原絨價格跟著水漲船高。當時中銀絨業與意大利施耐德公司尚有70多噸的無毛絨供貨合同未執行,可中銀公司原料庫庫存一時拿不出70噸無毛絨。擺在中銀絨業面前的路有兩條:一是毀約,要求意方漲價,彌補差價給公司帶來的巨額損失;二是不折不扣的執行合同,咬碎牙往肚里吞。馬生國毅然選擇了后者,高價從外地購進無毛絨,然后按合同價低價向施耐德公司交貨。信譽最終贏得了市場。施耐德公司得知此事后,放棄了原本在意大利采購絨條的打算,將施耐德公司80%以上的采購訂單轉給了中銀絨業,并連續3年采取預付款的方式照顧誠實守信的中銀絨業公司。因為這件事,意大利細內達公司也選定中銀絨業股份有限公司作為直接供應商,此舉也為中銀絨業引來了最大的合作伙伴——在英國具有百年服裝制作歷史的道森國際公司。
經過15年的發展,中銀絨業不斷引進高新技術設備,促進產業升級,形成了無毛絨、絨條、紡紗、針織一體化的羊絨制品生產產業鏈,技改后年生產能力為分梳無毛絨達1100噸、絨條300噸、羊絨紗360噸、羊絨衫150萬件,產品遠銷國內外,與英國道森、美國福特、瑞士阿爾法、意大利細內達、英國希爾等世界羊絨生產企業建立了牢固供銷關系。今年6月,中銀絨業全資子公司鄧肯有限公司與道森國際公司的全資子公司道森國際貿易公司簽訂了《資產收購協議》,由鄧肯公司以凈資產值的54.45%的價格收購道森貿易下屬非法人實體鄧肯紗廠的業務和資產,包括固定資產、存貨、無形資產以及相關業務合同等。這個具有150年歷史的英國羊絨紗老廠生產的優質紡紗線在羊絨界首屈一指,供應著世界一線服裝品牌:路易威登、香奈兒、愛瑪仕、普拉達等。目前僅托德鄧肯公司每年就將為中銀絨業帶來3至4個億的收入。
然而,馬生國卻覺得越往后越難做。“我一直在想,如何才能體現羊絨的真正價值。”馬生國說,羊絨是稀缺資源,全世界年產羊絨量僅有1.5萬噸左右,簡直可以與黃金、鉆石的價值媲美,其中70%的精品山羊絨在中國,可放眼國內,羊絨制品仍屬于一個中檔消費層次,國內消費理念和“鉆石纖維”應有的價值還存在著很大差距。
為此,馬生國多年研究鄂爾多斯的品牌發展戰略,“學習不是為了跟在后面,而是要超越。”從去年開始,中銀絨業著手培育自主品牌“菲洛索菲”,專程聘請了意大利和香港的4位國際知名服裝設計師擔綱設計,并與香港理工大學聯合開展紡織研究,策劃“菲洛索菲”的品牌定位、市場營銷、銷售網絡。如今,“菲洛索菲”已在銀川、蘭州、西安、天津等地開了10家形象專賣店——馬生國不打算在數量上求勝:“在國內發展只為‘練兵’。”借助鄧肯的技術、研發、市場、網絡和品牌效應,他定下了這樣的戰略目標:進軍國際市場,爭奪國際話語權!
今年10月15日至19日將在銀川舉辦的首屆中國(西部)服裝服飾藝術節籌備工作剛剛開始,中銀絨業公司已經預訂下180平方米的大展廳。馬生國告訴記者,屆時,他會將意大利和香港設計師設計制作的新款羊絨衫和最奢華的羊絨制品展現在節會上,讓大家一睹“鉆石纖維”制品的高貴風采。
中銀公司聘請的三位上海服裝設計師。
中銀公司聘請的香港服裝設計師(中)。
中銀品牌服裝展示。(中銀絨業公司提供)
相關鏈接:
立足民族地區 實現騰飛的夢想 —寧夏中銀絨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生國的先進事跡
馬生國:男,現年45歲,回族,中共黨員,現任寧夏中銀絨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一位杰出的民營企業家。
馬生國1963年2月出生于靈武市杜木橋鄉一個回族家庭,是個土生土長的靈武人,他為了改變民族地區經濟落后的面貌,1994年棄政從商,拿出了所有積蓄在民族地區籌建了靈武中銀絨業有限公司,從事加工分梳無毛絨,從此步入了從商從企的征戰歷程。經過了近十年的頑強拼搏和艱苦奮斗,實現了他事業上從小做大、從大做強的騰飛夢想。他創辦的寧夏中銀絨業股份有限公司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已成為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和信譽的外向型新型羊絨紡織企業,也成為了寧夏紡織行業中的一顆奇葩。公司的發展得到市委政府,自治區各級政府領導的重視,曾多次到公司視察工作,2007年國家主席胡錦濤、2008年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等國家領導人相繼到公司考察。
由于馬生國同志的突出貢獻,2003年被中國企業聯合會評為“中國優秀企業家”,公司被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授予“中國優秀企業”稱號,被國家農業部授予“全國誠信守法鄉鎮企業”稱號;2004年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全國鄉鎮企業家”,2005年被評為“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寧夏十大經濟人物”。中共銀川市委、銀川市人民政府授予公司“明星企業”稱號。2006年公司被國家人事部、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授予“全國紡織工業先進集體”稱號,公司于2007年被國家民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確定為“全國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正如馬生國同志所言:“掌聲、鮮花、榮譽只能說明過去,更最重要的是把握現在,如何把我們的事業做大做強,把民族地區的經濟搞上去,抓住民族地區區域優勢,快速發展民族工業,促使地區民族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企業管理過程中他深知,誠信是為人之本。一個人如果失去了誠信,那么他也就失去了更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馬生國同志堅信,“誠信更是夯實企業發展的根基”。2004年底,由于國際市場的無毛絨價格開始上漲,從市場的每公斤70多美元上漲到90多美元,國內原絨價格也是水漲船高。此時,寧夏中銀絨業股份有限公司與意大利施耐德公司尚有70多噸的合同仍未執行,而中銀的原料庫庫存卻無法生產出70噸無毛絨。這樣擺在企業面前的路只有兩條,要么要求外商漲價或者毀約,要么不折不扣的執行合同,最終他毅然選擇了后者,公司高價從外面買進無毛絨,然后按合同價格把貨交給客戶,盡管中銀公司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但他終以信譽贏得了市場。后來意大利施耐德公司得知馬生國同志為了不折不扣的執行合同,明知中銀絨業會因此虧損仍為他們提供原料,外國朋友放棄了原本在意大利采購絨條的意向,將施耐德公司80%以上的采購訂單給了中銀絨業,并且采用預付款的形式,從多方面照顧誠實守信的馬生國同志和中銀公司。其后,因為這一誠信舉措帶來的連鎖效應,寧夏中銀絨業股份有限公司成了意大利細內達公司的直接供應商。甚至英國有著120多年服裝制作歷史的的道森公司也成了中銀絨業最好的合作伙伴。
馬生國在企業管理中開拓創新、奮斗拼搏,中銀公司在“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跨越式發展”思路的指導下取得了明顯的成績:2003年實現銷售收入2.04億元,完成出口創匯2500萬美元,2004年實現銷售收入3.3億元,完成出口創匯3700萬美元,2005年實現銷售收入5.45億元,完成出口創匯6652萬美元,2006年中銀絨業銷售收入8.09億元,完成出口創匯9598萬美元。2005年、2006年中銀絨業連續兩年出口創匯名列全區20戶重點出口企業第一位。自2004年起,公司連續三年無毛絨、羊絨條的出口數量及創匯在全國位居首位。2007年成績更加喜人,全年實現營業收入82349.88萬元,實現營業利潤6224.18萬元,實現凈利潤10182萬元,利稅11568萬元。2008年,面臨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74559.95萬元,實現凈利潤3557.52萬元,為靈武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馬生國同志是一位有血有肉、富有感情的少數民族企業家,他有一顆純樸善良的赤子之心,他為了改變家鄉的落后面貌和貧困地區人群的生活水平,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和貧困山區無業青年的就業問題,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公司近兩年為下崗失業職工和無業青年提供了就業崗位1300多個,有效的轉移民族地區閑散勞動力,增加了民族地區群眾的收入。
他還十分重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在人才匱乏的西部靈武地區積極實施人才引進戰略,這也是中銀絨業做大做強的又一成功經驗。人才的引進加快了中銀絨業的發展步伐,公司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更好的實施人才戰略,進一步推進了中銀絨業新一輪跨躍式發展步伐,為了提高公司員工的整體素質積極參加區內外大型招聘會,高薪聘用留學人才。積極開展企業與院校聯合開發的產、學、研新思路,建立了區外高校與企業的合作關系,也為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經濟效益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公司已把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作為公司快速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來做。2008年企業經過篩選,選拔26人進入市科技局與西北紡院共同舉辦的大專班學習。
馬生國同志還是一位熱心于公益事業的慈善家。對社會公益事業、扶貧濟困之善事馬生國總是傾盡全力、慷慨解囊。在他看來,財富來源于社會就應回報于社會。多年來,中銀絨業在他的帶領下,積極投身于慈善事業和社會公益活動,捐助貧困大學生15名,為貧困戶建房4套,為患病職工捐款10萬余元,為市黨校職業技能培訓支持15萬元,為貧困鄉親捐款4萬元。同時為老干部“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及敬老院的建設都給予了一定的經濟支持。5.12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后,馬生國同志即刻通過網絡及時向中國紅十字會捐款50萬元,并號召公司全體員工向災區群眾獻愛心,在他的感召下公司累計向地震災區捐款60余萬元。馬生國認為取得今天的成就,離不開社會各界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當取得成績時更不能忘記回報社會。馬生國同志就是這樣一個始終想著回報社會、回報養育他的家鄉和父老鄉親的一位企業家。
這些年來在他的領導下,中銀公司通過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和技術改造,逐步完成了產業鏈的規模化生產,不斷提高企業的硬件裝備和技術水平,積極創建精品羊絨品牌,成功的完成了資產重組、借殼上市,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依托公司自主技術加工羊絨原料優勢,擴大和提高了中銀公司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占有率,塑造了“中銀”高品質羊絨產品在國際市場的重要地位。實現了“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管理理念。
個人簡介: 馬生國,男,回族,1963年2月生,寧夏靈武人,1985年7月入黨,1978年1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函授學院畢業,函授大專學歷。現任寧夏中銀絨業國際集團公司董事長,歷任靈武市中銀絨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寧夏阿爾法絨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寧夏阿爾法絨業有限公司、寧夏靈武市中銀絨業股份有限公司、寧夏中銀絨業國際集團公司董事長等職。
寧夏靈武市中銀絨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其前身是靈武市中銀絨業有限公司,于2005年底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位于寧夏靈武市羊絨產業園區,注冊資本23,261萬元;占地面積140畝,建筑面積40,000多平方米。公司擁有進出口經營權,主要從事羊絨、絨條、紡紗、針織生產及出口銷售。
公司下屬九個非獨立核算生產單位:一個分選車間、一個水洗車間、三個分梳廠、一個打包車間、一個紡紗廠、二個針織廠;三個獨立核算的公司:寧夏阿爾法絨業有限公司(控股)、靈武市匯中羊絨有限公司(控股)、吳忠市家家樂義烏商城(全資);兩個對外辦事處:北京辦事處和上海辦事處。今年伊始,公司對銀川圣雪絨紡織公司進行了為期三年的整體租賃。
公司經過多年的發展,由最初的羊絨粗加工,逐步成長到現在集無毛絨分梳、絨條、紡紗、針織生產為一體的綜合性羊絨制品生產及出口銷售企業,形成了由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生產的羊絨制品產業鏈,從而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增強了公司的競爭力。公司擁有與英國SGS同步的世界上最先進的羊絨檢測設備。公司現已達到年分梳無毛絨800噸、絨條300噸、羊絨紗300噸、羊絨衫80萬件的生產能力。公司現有總資產98,685萬元,其中:中銀絨業股份有限公司資產總額為81,524萬元;阿爾法絨業有限公司資產總額為15,802萬元;匯中羊絨有限公司資產總額為13,529萬元。2005年實現現售收入7.3億元,其中:中銀絨業公司6億元,寧夏阿爾法公司1.3億元;完成出口創匯6,652萬美元,實現銷售利潤6,308萬元,實現利潤3,928萬元。
目前,公司員工人數已由2004年的440多人發展到今天的1680多人,其中:管理及技術人員44名。員工中具有博士學歷的2名,本科學歷的25名,大專學歷的40名,中專學歷的101名。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