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麥丹月及爾德節日(以下簡稱入月)的確定傳統上由看月確定,然而近些年來各伊斯蘭國家大多不再堅持看月,只有巴基斯坦、孟加拉保持看月、報月的固有傳統。伊斯蘭國家及旅居歐美國家的穆斯林學者深入研究經、訓、教法,對有關看月的圣訓涵義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提出了許多新的論點。現介紹如下,供大家參考:
1.‘汝額耶特’ 不單指用眼尋看
圣訓:“你們見新月入齋,見新月出齋????”,原文中的‘汝額耶特????’是一個心意動詞,有看的意思,又有思考、推測、判斷或確定的意思。在《古蘭經》中出現30多次。比照《古蘭經》中的用法,‘汝額耶特’不單指用眼尋看,也包括用智力、用理解來得到對一個事物的確認。“你們見新月???”應理解為:用眼看或用其他方法能確認新月出現,都可入齋、出齋。
《古蘭經》(2:187):“???可以吃,可以飲,至黎明時天邊的黑線和白線對你們截然劃分。???”原文中‘臺白耶乃???? 意指‘確認’,不能理解成用眼看。而人們從未觀測過夜空來尋找黑白界線,相反,人們現在執行時刻表來封齋、開齋。齋戒有兩個開始,一是齋月的開始,一是齋日的開始。應當說,齋月的開始和齋日的開始相似,都可通過計算來確定,而不必用眼尋看。
2.圣訓提出看月是由于當時尚不能計算新月初顯的日期
圣訓:“我們是一個缺乏文化學識的民族,我們既不會寫,也不會算???”。這段圣訓的歷史背景是:當時猶太、印度的歷學家已能計算合朔日期(相當于中國農歷初一),但都不能計算新月初顯的日期。猶太人譏笑說用新月初顯開始月份的方法不可靠,主張改用合朔法。為此安拉降示《古蘭經》(2:189)節:“他們詢問新月的情況,你說:‘新月是人事和朝覲的時間標志’???”。先知執行安拉的啟示,繼續以新月作為月份開始的標志。但限于當時的科學計算水平,尚不能準確地算出每個月份新月初顯的日期,因此先知說出這段圣訓,月份只能按30、29天這樣交替排列。當時的教眾缺乏文化學識,不可能掌握復雜的天文計算技術。在那個時代,阿拉伯地區有著良好的看月環境,看月是當時唯一可能的選擇。
新月初顯的計算在天文學中是一個復雜的難題,直到近二十年,通過電子計算機,才能準確計算新月初顯的時間和地點。 現代對新月初顯的計算是幾百年來肉眼觀測和天文儀器驗證而形成的科學總結,它符合《古蘭經》相關章節的敘述,與先知當初關于看月的初衷也是不矛盾的。
3.圣訓‘如遇陰蒙……’反映了當時看月的困難
齋戒定制于遷徙默地納第二年(公元623年),規定萊麥丹月(九月)為齋月。為了方便教眾確定入齋、出齋日期,規定以見月為標準。由于每月月相變化的實際時刻是變化不定的,新月初顯日期與太陰歷排定的日期往往不相符合。先知生前的10個齋月,依據現代電腦軟件計算,舍爾班月29日后晚夕,有七個月份應有新月初顯,但由于正值阿拉伯地區雨季,卻未能順利見月,引發了十幾則有關看月的圣訓,形成許多大同小異的傳述。
看月是針對當時科學文化水平供當地穆斯林使用的比較可行的手段。阿拉伯地處沙漠平原,干旱少雨,具有新月初顯的良好地理環境,然而看月仍不是容易的事情。圣訓‘如遇陰蒙……’反映了當時看月的困難。
4.‘法格杜汝來乎’的涵義包括可按天文歷算推定
圣訓‘如遇陰蒙完滿30日’和 ‘如遇陰蒙當計算、推定之’的諸多教法解釋,反映了上千年中執行看月出現了許多困難。
圣訓“???如遇陰蒙,當計算、推定之(‘法格杜汝來乎?????????’)”,(布、穆、馬哲及奈薩儀等)。原文中‘烏格杜汝???? ’源自‘蓋德萊??? ’和‘臺格地爾????? ’。該詞有六方面意義:(1)估計、計算,(2)一事物類似于另一事物,(3)給予能力,(4)預期某事的正確性和有效性,(5)通過征兆、跡象取得結論,(6)定數和安拉的注定。(見《黎塞努》第5卷,74—76頁) “當計算、推定之(‘法格杜汝來乎’)”最有意義的涵義應是‘應用判斷和推理’。
圣訓“???如遇陰蒙,當計算、推定之”,學者及教法學家有三種解釋:(1)伊瑪目罕百勒主張舍爾班月29日天陰時,則次日入齋,不再圓滿30天,這是依據伊本?歐麥爾的習慣。(2)馬立克、艾卜哈尼法及沙斐儀認為應完滿30天入齋。(3)圣訓中“法格杜汝來乎(計算、推定之)”可等同于“法格杜汝比黑撒比勒麥那及勒??????? ????? ???????(按星宿計算、推定之)”,第三種解釋反映了‘法格杜汝來乎’的涵義是也可按天文歷算推定。
本文論點來源于互聯網英文資料,未能逐一列出資料目錄,需要者請函aligaosong@126.com聯系。
相關閱讀:
伊斯蘭國家入月狀況
關于按天文計算入月的考證
關于國內入月方法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