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回王陵建筑由大拱背、小拱背和艾提尕爾清真寺3部分組成,處于突出地位的高大建筑物是七世回王伯錫爾的大拱背,建筑風格既有佛教的天圓地方結構又具有伊斯蘭宗教色彩,墻上所貼的瓷磚中鑲鐵釘的技術在當時屬于超前的技術,因伯錫爾曾在清政府供職6年,回哈密后繼續在政府效勞,為表彰他的衷心耿耿,同治皇帝下詔封他為“和碩親王”,他死后為他修陵和立祠紀念。小拱背位于七世回王伯錫爾陵墓的南側,有木質亭式拱背兩側,東部的為九世回王沙木胡索特陵墓,西部為臺吉陵墓。東西木質拱背在建筑形式以伊斯蘭風格的穹隆頂為基礎,同時吸收了中式八角攢尖頂蒙古式盔頂的木質結構建筑形式,它同時還有漢、滿等民族的建筑風格,這在世界建筑史上絕無僅有。
艾提尕爾清真寺位于大拱背的西部,進寺為禮拜大殿有9排大紅柱子(每排12根)共108根,108根重要的數字,佛教在新疆從西至東傳播,于公元1世紀至哈密,至15世紀前后,雖有伊斯蘭教傳入,但佛教在哈仍有較大影響,直到17世紀初,佛教在哈密才走向衰落。每根柱子的頭上均雕有菱形、三角形等花紋,大殿頂部繪有方格藻井圖案,并在方格內繪圓形花飾,四壁以“古蘭經”經文及花草圖案服飾,地面鋪方行青磚,顯得格外莊重。寺內可容5000人,規模在新疆屬前列。蓋斯墓蓋斯墓位于哈密市城郊鄉迎門大隊西邊的一塊高地上,飛檐拱頂,頂下有24根圓木支撐,拱頂全用綠色琉璃瓦鋪砌,結構精致,形體威嚴,遠遠望去就像是一根光芒閃耀的綠瑪瑙鑲嵌在哈密的綠洲上。穆罕默德創建伊斯蘭教之后,向世界各地派遣了大批傳教士,蓋斯、吾外斯、外嘎斯便是其中的3為位。
他們于唐朝貞觀年間沿海上絲綢之路登陸中國,外嘎斯因水土不服病勢于廣州。蓋斯和吾外斯來到長安傳播伊斯蘭教,受到唐朝朝廷的歡迎。數年后在西行的途中,吾外斯病勢于河西走廊,葬于回回堡。孤單的蓋斯繼續西行,沿絲綢之路傳播伊斯蘭教,后因重病在星星峽去世,葬于一個山谷中。
1945年,哈密的伊斯蘭教徒發起為蓋斯遺骨遷葬。遷葬儀式十分隆重,運送遺骨的馬匹走在前面,4匹白馬馱著《古蘭經》緩緩前行。蓋斯造型古樸、莊重,融阿拉伯和我國中原建筑風格為一體。墓上蓋滿各地朝拜者敬獻的錦緞、綢緞和布單,旁邊擺放著歷代伊斯蘭學者的著作。自從蓋斯墓建成后,每年都有全國各地的穆斯林信徒前來朝拜,甘肅、寧夏、青海3省區的回民來朝拜的人數比較多。
哈密是一個物產十分豐富的寶地,幾億年前,這里曾是熱帶氣候,有大量的動植物在這里生長,因此留有大量的動植物化石,此外,由于地處內陸隔壁腹地,風沙造就了大量奇異的大漠觀賞奇石。魔鬼城的彩石灘主要是瑪瑙石,漢代稱為“赤玉”或“瓊”,是深受奇石收藏者喜愛的玉種,自古就被列為“七寶”之一。瑪瑙主要產于火山巖的裂隙與空洞中,也產于沉積巖層中,這里的瑪瑙種類較多,有纏絲瑪瑙、竹葉瑪瑙、響石瑪瑙等,不同品種的瑪瑙所表現的意蘊風格迥異,在眾多戈壁石種中獨樹一幟,被譽為“大漠精靈”。在魔鬼城的戈壁大道邊經常能看到一堆堆的大石頭,這讓我們很好奇,這些石堆是什么人堆在那里的?是干什么用的?走訪當地哈薩克族牧民才知道,這些石堆是古絲綢之路的原始路標,又叫阿拉伯石堆。古代過往商旅和牧人在長途跋涉中由于風沙較大,往往走過的路就被沙石掩蓋,為了能把線路保留下來,商人們便把石頭堆成堆作為路標,標志著自己曾經從這里走過,年復一年,絲綢古道上就保留下了無數這樣的原始路標。
一堆石頭表示前面有路,如果兩堆石頭則表示前面是岔路口,岔路中間有一堆石頭表明前進方向。3堆石頭表示前面道路很好,有水有人家。有些石堆還有不同的含義,在一堆大石頭周圍擺一些小石頭,說明此地不太安全,小心有強盜。在魔鬼城西城一處名為“比翼雙飛”的山頭上,我們還發現了一塊頭骨、脊椎骨完好的動物化石。陪同的景區負責人代和平說:“據考古學家分析,這個化石應該是天山巨犀的化石。”哈密市旅游局局長陳宜華則透露,在魔鬼城換曾發現過清代高官和紳親手寫的《通關文牒》。另外還發現了一個動物眼睛化石。據考古學家分析,眼睛幾乎不具備形成化石的條件,因此這是一個謎。據說玄奘當年冒死西出嘉峪關去西天取經,他的徒弟卷走了他的盤纏棄他而逃,走到魔鬼城是,玄奘的處境已很危險,就在此時,他被高昌王接去了高昌(現吐魯番高昌故城),并在那里講經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