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給巴爾﹐被世界旅行家們稱為“像一顆璀燦的寶石鑲嵌在印度洋寧靜的水面上”的島國﹐有豐富的資源﹐尤以丁香聞名于世。那里是古代阿拉伯人經常訪問和貿易的地方﹐歷代留下了濃厚的阿拉伯文化特征。一座建于公元12世紀的清真寺就是歷史的見證。非洲東部著名的基茲姆卡茲(Kizimkazi)清真寺﹐內部墻壁的裝飾文字﹐是古代流行于阿拉伯世界的古庫法體阿拉伯文﹐十八世紀經過了一次大修整﹐外部形狀帶有古波斯和斯瓦希里結合的建筑特點。
在一百多年前經過修整之后﹐再也沒有加固﹐這座東非最古老的清真寺搖搖欲墜﹐隨時有倒塌的危險。當地穆斯林組織呼吁各方贊助修復這座有價值的歷史古跡﹐是坦桑尼亞的文化傳統實物﹐而且可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呼吁書說﹕“修復這座古寺﹐必將獲得預期的效益﹐以它的歷史意義證明坦桑尼亞與阿拉伯世界的密切聯系。坦桑尼亞人民為此感到驕傲。”
這座清真寺位于穆斯林居民生活區之內﹐從來沒有停止過使用﹐九百年來贊主聲和誦經聲不斷。因為年久失修﹐數百年來的風吹雨淋和海風腐蝕﹐磚石縫隙之中有鳥窩和成群的蝙蝠安家。現在急需一次大修理﹐不但須清理歷史灰土和鳥巢﹐從屋頂到內外墻壁都須更換和加固﹐安裝現代化的電器和照明系統﹐鋪上禮拜墊﹐并且保持歷史的原貌。
當地居民都很窮苦﹐他們已盡力維持清真寺正常功能﹐但無力修繕。美國駐坦桑尼亞大使館表示﹐愿意出資幫助修復這座古寺﹐復興當地居民的傳統文化﹐而且同時幫助修整在臨近的奔巴島上的其他兩座古清真寺﹐都有二百來年的歷史。美國使館官員到桑給巴爾現場視察﹐同當地穆斯林居民代表座談。根據民眾說﹐他們那里曾經是印度洋上的一個重要的海上貿易市場﹐桑給巴爾港口停靠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遠洋船舶﹐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但是﹐自從十六世紀西方殖民主義入侵之后﹐受盡西方國家的剝削和奴役﹐切斷了海上通道﹐停止了對外貿易﹐他們被淪為貧窮的殖民地社會。古代的阿拉伯人給他們帶來了文明和財富﹐而西方殖民主義的掠奪造成他們無窮苦難和貧窮。多數居民依靠打魚為業﹐風里去﹐浪里來﹐收入微小﹐生活艱難﹐他們的地方政府沒有錢修路﹐沒有錢打井﹐更沒有錢修理清真寺。美國官員問﹐他們既然缺少許多東西﹐都需要幫助﹐哪個是應當最優先考慮的項目﹖大家一致回答﹕“修復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