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歷史
據文物普查人員介紹,九江信奉伊斯蘭教的基本上是回族居民,據1983年人口普查統計近2700人,現約5000人左右。最早來九江定居的回族居民始于明朝,是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直隸北平府錄事謫至都昌左里任巡查檢司巡檢的四川籍回民馬仲良,其后代在現都昌左里、多寶等鄉鎮定居。九江城區的回族居民則始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陜西回族人馬哈直來九江任職總兵,隨帶部署1500人,均為回族子弟,部分官兵還攜帶眷屬。時間一久,不少人解甲后在九江定居,散居在北司路、九華門、四碼頭、蓮花池、老馬渡一帶。為了便于宗教活動,他們在江邊磯灣建了一座清真寺,稱為磯灣清真寺,也稱城外寺,是江西省第一座清真寺。這座清真寺,曾毀于大火和兵變,因而數度修建。這塊地界碑,就是為了表明磯灣清真寺的產權范圍而立的一塊標記。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當局政府對沿江部分區段進行“江堤改直工程”,地處“上磯灣”的清真寺被拆除,次年移建于濱江路南側。2003年,市政府開發西園,位于其間的清真寺也再次進行了重建。
地界碑意義
地界碑上遺留下來的信息,使它在九江地方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碑上出現英文銘文,這在鴉片戰爭以前九江碑刻歷史上是沒有過的。鴉片戰爭后,九江辟為通商口岸,外國人在九江開辦的領事館、洋行、學校、醫院、天主堂、修道院有20余家之多,在交流中常用到外語,也出現了外文石刻,如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同文書院大樓建成,立了一塊英文的石碑;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但福德醫院建成,使用了刻有拉丁文的石門楣。這塊地界碑的發現,使清真寺留下了時代的印跡。雖然地界碑上沒有紀年,但因為有英文銘文,所以可考證該清真寺的年代為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
這塊地界碑填補了志書上的空白,它明確了濱江西路在民國時期稱為“官街”。原城墻外有條環城便道,靠西園這段俗稱“上磯灣、下磯灣”。隨著江邊建筑逐漸增多,除有多座寺廟外,還有官府的稅卡、官炭局等單位,因而這條街被稱為“官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