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有多少追求真理的學者、科學家、哲學家,一直在探索宇宙的奧秘,進而推動人類社會的前進。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永無止境的探索史。浩瀚的宇宙神秘莫測。伊斯蘭學者陳克禮阿訇曾說:“一切奧秘都是真主的顯跡,對于真主的顯跡,人類只能知其奧,不可徹知其秘。”縱觀世界科學的發展,就是人類對真主“顯跡”的觀察、分析、參悟、建立新理論,著書立說之過程。這些學說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都被人們奉為是真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的進步,人們經過進一步的觀察、分析、思考,發現原來的理論并不完善,甚至有根本性的錯誤。于是,又提出新的理論,創立新的學說。如此一代又一代向前發展,永無止境。如同在二千三百多年前,古希臘科學家、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了《地心說》猜想,經過一千多年,一直到公元1514年才被哥白尼的《日心說》取代。時至今日,“太陽是一顆恒星”、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在一部分人們的思想中仍然根深蒂固。1687年牛頓發表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的《相對論》等著作闡明:太陽系在宇宙中不占有獨特的地位,否定了《日心說》中太陽是一顆恒星、太陽是宇宙的中心這一觀點。世界觀的這一改變,象征著人類思想的深刻轉變,這是我們現代科學對宇宙理解的開端,,我以一個穆斯林的虔誠之心,反復學習《古蘭經》,對照世界科學進程,深刻領悟到: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正在逐步接近《古蘭經》中的相關的啟示。參悟安拉的大能、宇宙的奧秘,寫出了《古蘭經》與科學發展一文。為了使廣大穆斯林讀者及一些關心伊斯蘭教的朋友們閱讀方便、易于邏輯思維,本文按照世界科學發展的不同時期分為:龜背說時代 、地心說時代、日心說時代、量子時代、射電天文學時代以及《古蘭經》關于宇宙方面的啟示,六個部分敘述。
一 龜背說時代 遠古時代,人們對宇宙結構的認識處于十分幼稚的狀態,他們經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環境,對宇宙的構造作了幼稚的推測。在中國西周時期,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提出的早期蓋天說。他們認為:天穹像一口鍋,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來又發展為后期的蓋天說,認為大地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紀,巴比倫人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而其中央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為盒蓋、大地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則是尼羅河。古希臘人泰勒斯認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圓盤,上面籠罩著拱形的天穹,古印度人想象圓盤形的大地負在幾只大象上,而像象則站在巨大的龜背上,可見古代人們對宇宙的混沌認識。
二 地心說時代 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麗的是球型,主張天體和我們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這一觀念為后來許多古希臘學者所繼承,哲學家、科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天論》中,對地球是一個圓球,而不像一塊那樣平坦、巨大的圓盤的觀念進行了有力的論證,但直到1519—1522年,當葡萄牙的F.麥哲倫率領探險隊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后,地球是球形的觀念才最終證實。公元2世紀,C.托勒密,繼亞里士多德之后,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地心說。這一學說認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動,月亮、太陽和行星以及最外層的恒星. 以同的速度繞著地球旋轉。地心說曾在歐洲流傳了1000多年。
三 日心說時代 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N.哥白尼,完整地表達了他的日心學說: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繞轉軸自轉,并同五大行星一起繞太陽公轉;只有月球繞地球運轉。經過多年的精心測算,他的學說體系更趨完善,終于成就了他的不朽名著《天體運行論》。1609年,J.開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行星都在橢圓規道上繞太陽公轉,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同年,G.伽利略則率先用望遠鏡觀測天空,用大量的觀測數據證實日心說的正確性。1687年,I.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力學原理,使日心說有了牢固的力學基礎。在這以后,人們逐漸建立了科學的太陽系概念。(當今天文學家測定,太陽系中共有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衛星繞其運行,地球有一個衛星—月球,土星的衛星最多(有18顆)。行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體都圍繞中心天體太陽運轉,構成太陽系。太陽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其直徑約140萬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徑約14萬千米。有證據表明,太陽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統。)
四 量子時代 1687年當牛頓發表了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著作之后,才正確地解釋了行星圍繞太陽公轉的原因。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提出物理科學中有史以來的最重要的定律:牛頓第一定律:“如果物體處于靜止或者作恒速直線運動,那么只要沒有外力作用,它就仍將保持靜止或繼續作勻速直線運動。”;
牛頓第二定律:“定量地描述了力能使物體的運動產生變化。他說明速度的時間變化率(加速度a)與力F成正比,而與物體的質量m成反比,即a=F/m或F=ma;力越大,加速度也越大;質量越大,加速度就越小。” 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的相互作用總是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和萬有引力定律。牛頓宣稱,他的定律適用于宇宙中的任何東西,從正在下落的蘋果直至恒星和行星。這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按照定律,解釋了行星的運動,又確定了地球上的運動。它既是現代物理學,也是現代天文學的開端。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的論文中,完整的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19世紀末出現的經典物理學的危機,推動了整個物理學理論的革命。1907年愛因斯坦又提出等效原理:“引力場同參照系的相當的加速度在物理上完全等價。”并且由此推論:在引力場中,時鐘要走快,光波波長要變化,光線要彎曲。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于在1915年建立了本質上與牛頓引力理論完全不同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根據廣義相對論推算出水星近日點反常進動,同觀測結果完全一致,解決了60多年來天文學一大難題。廣義相對論建立后,愛因斯坦試圖把廣義相對論再加以推廣,使他不僅包括引力場,也包括電磁場,就是說要尋求一種統一場理論,用場的概念來解釋物質結構和量子現象。愛因斯坦的另一個眾所周知的推論是,質量和能量是等效的。這被概括在愛因斯坦著名的方程E=mc2(此處E為能量,m為質量,而c為光速)中。比如說,如果把一些物質轉變成純粹電磁波輻射時會產生多少能量。(因為光速是一個很大的數c=300000千米/秒,其答案是能量很大--轉變成毀滅廣島市原子彈中的物質,其重量還不到1盎司(英制計量單位,符號為ounce,重量約為28.3495克)。1917年愛因斯坦運用他剛創立的廣義相對論建立了一個“靜態、有限、無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現在宇宙學的基礎。
1922年波爾(原子物理學家,原子結構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金。)說:“原子的結構類似一個小小的太陽系,電子圍繞著原子核(像太陽)的軌道運轉。但與太陽系有所不同,那就是繞著太陽運轉的星球大小各不相同,而繞著原子核運轉的電子卻是有著一定的大小。這些電子運轉的軌道都具有一定的能量,當原子從一個軌道躍入另一個軌道時,會發出光;原子所發出的光是原子外圍的電子在不同能態之間躍遷的結果。
1927年費密(第一座原子核反應堆的設計者)發表了第一個關于物理研究方面的論著《量子統計》,費密把原子的軌道定為能級,在能級之間稱為能帶。并推導出相應的公式,被命名為費密能級。并把量子理論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核反應堆。 1942年12月2日 ,在芝加哥大學成功地實現,第一次自持式鏈式核反應,標志著原子時代的開始。
二十世紀理論物理學家說得最多的話也許就是:“廣義相對論和量子理論是現代科學的兩大支柱”。物理學家的一個很大夢想就是把這兩大支柱合而為一。如今二十世紀已經走完,回過頭來重新看看這兩大支柱,在量子理論這根支柱上已經建立起了十分宏偉的殿堂,物理學的絕大多數分支都在這座殿堂中搭起自己的舞臺。物理學中已知的四種基本相互作用,有三種在這座殿堂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描述。可以說,物理學的萬里山河量子理論已經十有其九。今天的物理學正處在一個不折不扣的量子時代,其實在這個時代,也無法解釋人類自己和宇宙奧密. ”正如霍金在他的<時間簡史>第十二章《結論》中那段話:“人類包括科學家、哲學家在內要想知道人類和宇宙奧秘,必須等到科學發展到終極,人類都歸信上帝”
五 射電天文學時代 射電天文學是通過觀察天體的無線電波來研究天文現象的一門學科。射電天文學借助的觀測工具是射電望遠鏡。這是一種對天空無線電波輻射的接收、顯示和分析的裝置。他可以不分晝夜地工作,不受大氣騷動的干擾。沖破銀河系內星云塵埃等造成的光學屏障,接收到宇宙塵埃后邊的天體輻射。20世紀70年代,德國人建成了直徑達100米 的巨型射電望遠鏡。射電天文學的誕生,使天文學觀測從傳統的收集宇宙天體發出的可見光擴展到所有電磁波信息范圍,人類的觀測能力延伸到不可見天體。在短短的30年里,隱藏在宇宙深處的奧秘一個接一個的展示在人們的面前。星際分子、類星體、宇宙背影輻射和脈沖星這些發現,代表了射電天文學的最高成就。射電天文學借助的觀測工具射電望遠鏡,為現代物理學發展起到了補充和促進作用,進而證明了物理學家理論的正確性。證實了,宇宙天體處于永恒的運動和發展之中,天體的運動形式多種多樣,例如自轉、各自的空間運動(本動)、繞中心的公轉以及參與整個天體系統的運動等。月球一方面自轉一方面圍繞地球運動,同時又跟隨地球圍繞太陽運轉。太陽一方面自轉,一方面又向著武仙座(在牧夫座大角和天琴座織女星的連線上有兩個星座,一個是北冕座,另一個靠近織女星的就是武仙座。)方向以20公里/秒的速度運動,同時又帶著整個太陽系以250公里/秒的速度繞銀河系中心運轉(運轉一周約需2.2億年)。銀河系也在自轉,同時也有相對于鄰近星系的運動。(這就是現代物理學家的宇宙模型)
六《古蘭經》關于宇宙方面的啟示 《古蘭經》為伊斯蘭教的根本經典,《古蘭經》不但闡述了伊斯蘭教的教義、立法、信仰學、教法學、倫理學,自然科學,而且還精辟地闡述了宇宙的形成和整個天體模型。 “試思有軌道的天。”(51:7)阿語“侯布克”是編織線路的意思,也就是指各個天體的運行軌道。用現代科學的語言說:“天體按照一定軌道運轉。” “他為你們創造了大地上的一切事物,復經營諸天,完成了七層天。他對于萬物是全知的。”(2:29)這個啟示說:安拉為人類創造了地球上的一切物質的同時,又創造很多天體,完成了七層天。安拉對萬物是全知的。用現代科學的思路理解這兩段啟示,安拉精確地畫出了一幅完美的宇宙模型:各種天體都按照安拉所規定地軌道有序的運行,共有七層天。宇宙的奧秘,安拉是全知的。對于居住在地球上的人類來說,對安拉的顯跡,是不可徹知其秘的。試想,距離今天1300多年前的阿拉伯半島,正處在社會大變動時期,氏族部落各據一方,文化落后,人們處于愚昧無知的時代。當時能提出這么完美的天體運行和宇宙模型,決非人類所為,只有大能的安拉。假如能跨越時空來到今天,也沒有如此精辟的科學論斷。牛頓的理論達到最高峰時,他曾說:“這個美麗無比的太陽,行星和彗星體系,只能藉一位大能的,即明智而有權威的存在體的計劃而存在。這位存在體永遠不滅,無所不在,因為他的永遠不滅與無所不在而構成了時間和空間。”探索宇宙奧秘時他認為,在宇宙中存在有一位偉大的造物主。他的后半生專門研究宗教問題?,F代最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對宇宙的奧秘發出感嘆:“宇宙間的一切,都受著同一自然規律的支配,日月星辰的運動多么莊嚴;分子原子的運動多么精微,這一切卻又是受著同樣的力學定律的支配,這里難道沒有上帝嗎?”
小結 為了使廣大讀者更清晰理解本文中心思想,按照不同時代歸納出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描述各個時代不同的宇宙模型,和《古蘭經》關于宇宙的啟示所描述的宇宙模型進行比較,參悟真主的大能。參悟《古蘭經》是一部天啟的經典。
龜背說關于宇宙模型的描述:“圓盤形的大地負在幾只大象上,而象則站在巨大的龜背上,上面籠罩著拱形的天穹。”
地心說關于宇宙模型的描述:“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動,月亮、太陽和行星以及最外層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的速度繞著地球旋轉。”
日心說關于宇宙模型的描述:“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繞轉軸自轉,并同五大行星一起繞太陽公轉;只有月球繞地球運轉。”
當代科學家關于宇宙模型的描述:“月球一方面自轉一方面圍繞地球運動,同時又跟隨地球圍繞太陽運轉。太陽一方面自轉,一方面又向著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運動,同時又帶著整個太陽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繞銀河系中心運轉(運轉一周約需2.2億年)。銀河系也在自轉,同時也有相對于鄰近星系的運動”
《古蘭經》關于宇宙模型的描述: “試思有軌道的天” (51:7); “他為你們創造了大地上的一切事物,復經營諸天,完成了七層天。他對于萬物是全知的。”(2:29) “太陽不得追及月亮,黑夜不得超越白晝,各在一個軌道上浮游著。”(36:40); 反復參悟這幾段啟示倍感親切,情不自禁的贊頌:安拉至大!啟示的含義多么深奧、句子多么精辟,不但概括了當今科學家對宇宙模型的描述,而且內涵更深遠、更完整。安拉的啟示默示:“宇宙有七層天,諸天按照各自軌道運行。”
<古蘭經>(36:38)又云::“太陽疾行,至一定所。那是萬能的全知的主所預定的。”這和當代科學家所描述的太陽運行規律何其相似:“太陽一方面又向著武仙座(注:1)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運動,同時又帶著整個太陽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繞銀河系中心運轉”
《古蘭經》(41:53)“我將在四方和在他們自身中,把我的許多跡象昭示給他們,直到他們明白《古蘭經》確是真理。難道你的主能見證萬物還不夠嗎?”
作為真主的代治者,我們反復的學習《古蘭經》,對照世界科學進程,深刻領悟到: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正在逐步接近《古蘭經》中的相關的啟示。參悟安拉的大能、宇宙的奧秘,天地萬物的奇妙構造,與我們自身的靈明,無疑不在證明著真主的存在,《古蘭經》是天啟的經典?!豆盘m經》本身,也是真主的一個最大的跡象。在科學發達的今天,正逐漸被人們發現,<古蘭經>是來自真主的智慧和真主的語言。因為《古蘭經》所降示的年代(公元610-632年,正處于龜背說時代),人們對宇宙的結構,還處于十分幼稚的狀態和混沌認識.對于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并不了解,怎么能提出跨越時空的科學論斷? 《古蘭經》號召人們觀察天地萬物的奧妙,發展科學,開發自然的寶藏,合理的利用改造這個世界。由于當代射電天文學家所用的觀測工具射電望遠鏡,只能觀測銀河系鄰近星系。人類要想盡知人類和宇宙存在的奧秘,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是不可能的。求真主賜予人類智慧,提高科學技術水平,進一步探索宇宙奧秘,參悟安拉在宇宙中的顯跡,用《古蘭經》引導科學的進步,造福于人類,為中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做出貢獻。祈求安拉賜予人類幸福和世界永久和平。
主要參考資料 《古蘭經》 馬堅 譯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古蘭經》 王敬齋譯注(東方出版社) 《古蘭經》 法圖麥.李靜遠譯著(世界華人出版社) 《陳克禮傳》 阿比德.馬紀堂 著 《伊斯蘭教基礎知識》 馬賢、 馬忠杰主編(東方出版社) 《時間簡史》 史蒂芬.霍金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注:武仙座: 在牧夫座大角和天琴座織女星的連線上有兩個星座,一個是北冕座,另一個靠近織女星的就是武仙座。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