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真網專題報道 ( 記者馬玉芳 )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4月23日傍晚,在北京牛街一家大型清真餐館里,笑語盈盈,熱鬧非凡.全國知名愛心商會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民族商會組織了來京考察的本縣民族宗教界委員代表,舉辦了家鄉在京人員聯誼會,邀請了部分在京工作人員參加。縣委統戰部長馬全榮主持了這次聯誼活動,他和縣政協主席李棟一、張家川商會副會長馬生龍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目前,張家川商會已經在北京、上海、武漢、深圳、烏魯木齊等地建立了分會,使得散落在全國各地的張家川籍外出工作人員、經商者、務工人員相互加強了聯系,互相幫助,一起發展。商會會長馬香娃作為從張家川走出的民族企業家,已經有三十多年的經商歷史,主要從事賓館業、建筑業、醫療行業等,經歷豐富,具有一定商業實力,堪稱是張家川籍在外經商的佼佼者。在他的帶領下,張家川商會在整合資源優勢,發揮民族企業潛力,團結了一批優秀的張家川籍生意人,他們一方面團結協作,馳騁商海,共同為做強做大商業實體而努力,一方面又積極投身于幫助弱勢群體、扶困濟危的公益事業。
馬香娃是低調的,盡管作為張家川在外地民族企業家的領軍人物,務實是他唯一的商業品質,而謙恭守信則是他為人處世的圭臬。而更為低調的則是他默默的做著捐資助學、助教、救濟解困的好事,卻從來沒有大張旗鼓的四處宣揚過。在聯誼會上,人們都講起了許多他的“善舉”、“義舉”:某年,一卡車面粉拉到張家川某村,挨家挨戶發放,百姓還以為是政府的救濟糧;一個在成都做手術的年輕人,就差2萬元,電話找到了馬香娃;每年開齋節,拿出數萬元,派專人赴張家川挨山挨溝尋找困難學生,予以資助;拿出幾十萬元,給山區的清真寺安裝太陽能……
在他的周圍,匯集了一大批年輕的張家川商人,馬生龍、馬老六,馬寶元,馬者不,蘇文軍……他們攜手合作,積極拼搏,互為呼應,正在成長為張家川人在外經商經英中的一股新生力量。
李棟一、馬全榮代表中共張家川縣委、縣人民政府和30萬回漢人民向出席本次聯誼會的各位老鄉、各位朋友致以親切的問候,對多年來一直關心、支持張家川發展的各級領導及各界人士表示由衷的謝意。并希望各位老鄉在精忠報國、發展事業的同時,一如既往地關注家鄉,關心家鄉,熱愛家鄉,支持家鄉,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為家鄉建設提供政策、技術、項目等方面的信息,并繼續幫助爭取和引進項目、資金和技術,為家鄉發展奉獻心智和力量。
李棟一說,今天,我們歡聚一堂,共敘友情,對于加深各位老鄉相互之間的了解和溝通,把我們張川建設得更加團結融洽、健康向上,必將是一個有力的促進!在此,我代表縣上四大班子對張家川商會舉辦此次招待會,赴外考察的民族宗教界代表委員得到各位在京工作的老鄉大力支持和熱情關懷,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各位老鄉在外發憤圖強,努力工作,為家鄉添彩,為老鄉爭光。這既是每個老鄉個人的光榮,也是我們所有老鄉共同的驕傲和自豪。張川人在外面的精彩,其實就是張家川經濟發展的精彩。加速張川快速發展崛起是我們的共同心愿,這需要全縣人民的團結奮斗,更需要各位鄉友的傾心關注和大力支持。今年以來,縣委政府一直注重搞好經濟工作重點要建設“三支隊伍”:即黨員隊伍、干部隊伍、宗教人士隊伍,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除此之外,縣上還將積極發揮在外地工作的張家川籍人士的影響力,巧打“老鄉”牌,加強相互間的聯絡協作,內引外聯,為建設美麗新張川共同努力,做出新貢獻。我們也熱切期盼大家經常回家看看,多多給予指導,為家鄉的發展與崛起獻計獻策。
馬全榮在講話中指出,張川是個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好地方,張家川最大的資源是人才資源,最大的優勢是人文優勢。 今天在首都北京,赴外考察的民族宗教界代表委員和在京工作的張家川籍老鄉歡聚一堂,共話家鄉美好未來,讓人激動,也讓人很受鼓舞,家鄉真是人杰地靈,孕育出了這么多的杰出人才。今天出席聯誼會的嘉賓雖然只是一小部分,但也足以看出家鄉人才濟濟,正在京城的各行各業、各個不同的崗位上大顯身手,為祖國設作著重要的貢獻。我為此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在外工作創業的張川人時刻不忘關注家鄉的發展,時刻不忘為家鄉的騰飛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各位老鄉身在北京、心系張家川,時時牽掛家鄉的發展,或積極向外推介家鄉,為張家川招商引資牽線搭橋;或慷慨解囊,支持家鄉興辦公益事業;或提供各種信息,為爭取項目資金加強聯絡;或直接投資興業,以實際行動報效桑梓。張家川的繁榮和發展,凝聚著在京老鄉的心血和智慧。在此,我還要代表參加今天聯誼活動的全體民族宗教界代表委員特別向張家川商會表示感謝,感謝馬會長設宴給我們大家提供了一個歡聚的機會,大家歡聚一起共話家鄉美好明天!
張家川商會副會長馬生龍表示希望為家鄉建設盡智盡力,添磚加瓦,希望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通過在家鄉的張家川人和在外地的張家川人共同努力,為振興張家川作出不懈的努力。
聯誼會一直在氣氛熱烈的氣氛中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