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mud Sami al-Barudi,1838~1904)
埃及近代穆斯林詩人。生于開羅塞加西亞族一富有的穆斯林家庭,是馬穆魯克的后裔,父親曾任蘇丹官員。巴魯迪在12歲時進入開羅軍事學校學習,1854年在軍中任職。從小酷愛文學,閱讀了大量阿拉伯古代詩人的名著,深受教益和影響。20歲左右開始創作詩歌。后到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掌握了土耳其文和波斯文,研讀了阿拉伯的歷史、宗教、哲學及文學的大量珍貴典籍。返回埃及后仍到軍界任職,曾赴英、法參觀軍事檢閱和進行軍事考察,1877年參加了俄土戰爭。1882年參加埃及阿拉比領導的抗英武裝斗爭,成為領導成員之一,后事敗受審,遂被英國殖民當局放逐錫蘭島(今斯里蘭卡)。1900年獲赦后重返埃及,從事阿拉伯古詩的選輯和注釋工作,并在繼承阿拉伯古詩傳統的基礎上,創作了大量有時代精神的詩歌,尤其在題材、風格和思想內容上較之同代詩人大大跨進一步。他的詩歌多為記錄個人曲折而豐富的生活經歷,表述詩人愛國主義的民族感情,深刻反映了當時埃及的社會現實。他的詩結構嚴謹,語言淳樸、簡煉,在藝術風格上有所創新。巴魯迪可謂近代阿拉伯詩歌復興的先鋒,對后來各流派詩歌的發展影響較大。著有《巴魯迪詩集》2卷,編有《古代詩選》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