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葫蘆與卵石雕,是蘭州特有的二種工藝品。前者所用的材料是雞蛋葫蘆,基本表現手法是刻,內容多描繪山水和歷史故事;后者所用的材料是黃河卵石,基本表現手法是雕,內容多為各種動物和人物造像。雖然表現手法不同,卻有異曲同工之妙,其藝術價值并不比木雕和玉雕遜色,堪稱工藝美術寶庫中摧璨奪目的明珠。
蘭州刻葫蘆所用的“葫蘆”,是一種草本植物的果實,質地堅硬,表面光滑,色呈土黃,形似雞蛋,故稱雞蛋葫蘆。不過一般以圓形的居多,橢圓形的較少。據原蘭州市文化局干部徐慧夫考察,蘭州刻葫蘆始見于清光緒年間。傳說當時有個姓王的裁縫(有人考察叫王鴻平),經常在雞蛋葫蘆上鐫刻花草,供自己欣賞。算是蘭州刻葫蘆的始祖。到民國初年,有幾個別出心裁,在雞蛋葫蘆上刻以刀馬人物與風景名勝,作為兒童玩具售諸市場,這才引起人們的注意。及至張廣建督甘時期(公元1914至1921年),一來由于張廣建的提倡,二來由于藝人李文齋創造性的勞動,刻葫蘆一舉由民間躍入上層社會,成為官僚士紳互相饋贈的藝術珍品。
雕刻葫蘆的技法分為兩種。一種是用大、中、小三種特制的鋼針,在葫蘆表皮上,以纖細的線條陰刻出所要描繪的山水、花卉和人物,然后涂上松墨,使線條變得很明顯。行家把這種技法稱為“描寫”。另一種技法是用刻刀將葫蘆的殼鏤空,以粗獷的空隙線條勾勒出要描繪的山水、花卉和人物。行家把這種技法稱為 “雕刻”。畫面刻好后,再在葫蘆上下飾以環形卐字圖案,最后配上化學或銀質的底座,作品便告完成。
與歷史較久的刻葫蘆不同,卵石雕是一種比較年輕的工藝品。藝人們采用琢玉的技術,夸張的手法,給每塊不同的卵石分別賦于不同的形象,便成為不同反響的藝術珍品。就象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一樣,卵石雕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件作品。原因就在于每件作品的形狀、大小、顏色都聽其自然,這正是黃河卵雕的獨特之處,也是它為什么使人感到稀罕,并贏得國內外愛好者贊賞的奧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