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同阿拉伯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源遠流長。新中國成立后,這種關系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又邁上了新臺階。尤其是“中阿合作論壇”成立以來,雙方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關系又有了新飛躍。本文擬從雙方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方面談幾點想法。
一、中國同阿拉伯國家的高教交流可以追溯到1841年。當時,中國清代經學大師、伊斯蘭學者馬復初遠赴埃及愛資哈爾大學學習,首開中國學生留埃先河。新中國同阿拉伯國家的高教合作則是從1956年中國同埃及建立外交關系開始的。
半個多世紀來,中國相繼與阿拉伯國家簽訂了各種文化和教育交流合作協議,從政府官員、大學領導和教師互訪開始,通過官方渠道互派學生、教師,逐步發展到建立校際交流合作關系,共同進行科研項目、舉辦各種學術會議、聯合辦學等。雙方的教育部門也相繼達成了相互承認學歷和學位的協議,為雙方的教育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中國同阿拉伯各國陸續建交后,雙方開始互派留學生,開始時主要集中在語言文學專業。隨著形勢發展,中國留學生的專業拓展到了考古、政治、經濟、宗教、哲學、旅游、水利、農業、治沙、地震減災等領域,而阿拉伯國家來華留學生的專業幾乎涉及高等教育各個領域和專業,留學層次也有了提高。
中國于1946年在北京大學設立阿拉伯語專業,至今開設阿拉伯語專業的中國大學已超過25所。同樣,漢語教學在阿拉伯國家也得到了重視,埃及的艾因?沙姆斯大學語言學院于1958年首開中文系,隨后埃及開羅大學、愛資哈爾大學等6所大學也陸續開設了漢語專業。毛里塔尼亞、蘇丹、突尼斯、沙特、黎巴嫩等國也開設了漢語專業或漢語培訓班。近年來,阿拉伯各國競相與中國的學術機構聯合承辦孔子學院,目前已有黎巴嫩、埃及、約旦等國開設了孔子學院,摩洛哥、阿聯酋、敘利亞、沙特等國的學術機構也在積極申辦孔子學院。
2004年,“中阿合作論壇”建立后,中阿高教交流與合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08年11月,“中阿(10+1)高教合作研討會”在揚州舉行。2009年11月,首屆“中阿高等教育與科研合作”研討會在蘇丹首都喀土穆舉行。上述會議取得了圓滿成功,同時也標志著中國與阿拉伯各國在高等教育與科研方面的合作得到了進一步的落實與加強。
二、中國同阿拉伯國家在高教領域的合作為中阿關系的全面、快速和持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首先,雙方培養了大批各自所需的高級人才。中方人才主要進入外交外事、高等教育、新聞傳媒、文化與社會工作等領域。一些阿拉伯國家留華學生和學習過漢語的學生成為了國家各領域的棟梁之才。其次,設立了相關機構,為雙方的溝通架起了橋梁,為增進相互了解做出了積極貢獻。第三,方便了雙方交流,促進了雙方各相關領域的關系。中方各個與阿拉伯國家交往的部門、機構,甚至是各大涉阿公司幾乎都有懂阿拉伯語、懂業務、懂政策、懂技術的人才,非常容易與阿拉伯方面交流。阿拉伯方面也不例外。
三、中阿高教合作與交流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雙方進一步提升合作水平基礎良好,前景廣闊。為促進雙方高教合作與交流取得更大的輝煌,我認為,一要進一步落實中阿高教合作論壇機制并發揮其作用,為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進行更加務實有效的交流與合作;二要落實校際交流合作協議的各項內容,促進互利雙贏;三要進一步增加雙方相互提供的留學名額和助學金額,鼓勵更多的學子到對方去留學,為中阿關系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四要加強對雙方語言教學與研究的支持,要繼續為阿拉伯各國提供留學名額,支持阿拉伯國家建立漢語專業或漢語系及孔子學院,為搭建中阿人民交往的橋梁做出更大的成績。我相信,只要中阿雙方共同努力,中阿高教的交流與合作定會持續快速發展,從而促進中阿各領域的友好合作關系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