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城鄉的茶葉經銷店陸續從城市到農村逐步走向消亡,大型渠道商的專賣店、加盟店進入每個重點消費區,改造并整合現有的茶葉流通渠道,形成少數幾個較大的全國性連鎖通路品牌。
企業的渠道功能得到擴展,成為茶行業的公共資源。茶業的不規范因素因渠道的完善而走向規范,茶葉的價格將更加趨于透明。
不同企業的不同產品在相同的渠道商那里接受消費者的選擇,像國美、蘇寧家電連鎖那樣的茶葉連鎖店將大量出現。
經歷2到3年的時間,茶業的洗牌的趨勢及格局將最終顯現出來,在較大的產茶區,茶園被少數幾個企業所瓜分,產品更趨于標準化,市場上流通的茶葉品類趨向地域化和大眾化,總體上茶葉的類別將減少,市場上最終剩下少數幾個品牌角逐市場,三五家渠道商主導茶葉流通。
資源可能:
茶園被大型企業以合作或承包的方式瓜分。茶農在基地上的發言權日漸微弱,部分茶農直接或變相進入茶葉企業,成為企業職工,實現農業產業化的深層調整,個體人變身企業人。
茶園的管理及開發更加有序、有機。無農殘、有機茶的市場導向將主導以企業為主體的茶葉產地資源的管理,采用現代科技、生物制劑、統一噴施、統一采摘的標準化管理大行其道,茶葉的品質更穩定、更可靠。
新的茶樹品種被培育并推廣。品質更好、更穩定的茶樹得到大范圍的推廣。
茶品可能:
暢銷茶的品種大量減少,區域性的茶葉品類相對豐富,大量的非標準化茶葉名稱從市場上消失。茶葉品類間呈現出更少選擇的態勢,趨向標準化、統一口感的“立頓式”茶品主導市場,建立在外形及工藝基礎上的茶葉產品標準化部分程度地實施。
一定規格的包裝品牌茶成為市場主流。品牌作為消費者在同質化的產品中進行選擇取舍的關鍵性因素,茶葉的銷售價格因標準的出臺而更加透明。
更豐富的茶葉營養品、提取品推向市場。圍繞茶葉的科研、產品深加工項目陸續展開,茶行業的概念因豐富的產品線而放大。
口感依賴、奢侈崇拜的選茶標準逐步被保健功能所取代。以往人們選茶的主要指標會從口感轉到保健,跟據體質選擇保健茶是選茶的首要標準和依據。
品牌可能:
區域內留下3到5家大型企業主導市場,品牌影響力開始得到最大體現。在局部形成強勢的企業迅速圈地擴張,助推全行業優勢,進而出現全國性的知名品牌、企業。
品牌的內涵及文化更富人文、商業、親和。品牌產生更大的延展空間,品牌的認知與傳播層次更高,品牌的美譽度與忠誠度受到更大的重視,品牌的公關及相關的信息服務行業借勢成長。
服務于品牌的組織、機構出現,并開始形成局部或全行業范圍內的強勢企業。品牌管理與危機公關的專業策劃與服務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