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和世博會,兩者關系看似有點遠;但在中科院院士葉叔華看來,舉辦世博會,對我國科技創新必將帶來巨大推動,天文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也將得到更好的發展機遇。在昨天于世博主題館公眾參與館內舉行的“相約名人堂——院士帶你看世博”活動中,葉叔華詳細介紹了我國大型望遠鏡項目和天文研究的最新進展,也為眾多世博參觀者推薦了一些“天文觀博”的冷門路線和別樣思維。
慢走細看
荷蘭館的“歡樂街”,相信不少人都去過。但走馬觀花式的游覽,很可能錯過一個大看點——歐洲航天局“赫歇爾”望遠鏡的復制品。2009年5月,歐洲阿麗亞娜5—ECA型火箭攜帶世界最大遠紅外線望遠鏡“赫歇爾”,從法屬圭亞那庫魯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這臺擁有3.5米口徑的遠紅外和亞毫米波望遠鏡,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口徑的紅外空間望遠鏡,標志著人類向全波段天文學探測研究邁出了重要一步,其核心部分的對焦技術就來自于荷蘭。
如果你是個天文迷,在荷蘭館還能補充一些“延伸知識”。荷蘭的天文看點,不止于一個“最大望遠鏡”,它還參與了名為低頻陣列(LO-FAR)的歐洲射電天文臺網絡,用以尋找外星生命和進行深空探測。葉叔華說,這是一個由2.5萬個小型天線構成的天文臺網絡,分別建造在荷蘭、德國、瑞典、法國和英國,覆蓋一個直徑350公里的區域。如果從高空中俯瞰,這些天線陣列組成的形狀,酷似一個奔跑中的運動員,非常漂亮。
慢慢走、細細看、獨立思考,這是葉叔華院士對現場觀眾的觀博建議,也是她對自己的要求。
平和心態
汽車館的葉子汽車、倫敦的零碳建筑……這些仿佛來自未來世界的技術,好看是好看,但啥時候能真正用到日常生活中?面對觀眾的疑問,葉叔華院士別出心裁地舉了一個天文學領域的例子來做解答。1868年,法國天文學家彼埃爾·讓桑在印度南部觀測日全食時,意外發現太陽光譜里面有一條陌生的明亮黃線,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氦元素。這個發現看似和地球很遠、和人類很遠,可是在各領域科學家努力下,氦在各個方面開始改變人類生活:
充氦氣的氣球、液氦的低溫超導技術、直到關乎人類未來能源大計的核裂變技術……與實際應用距離甚遠的天文學尚且如此,其他應用技術的普及速度就更快了。
“大家總喜歡問,這個技術什么時候能實際應用。我倒是覺得,大家不要那么心急,得慢慢來。這和慢慢看世博是一個道理。”葉叔華說,此次世博展出的不少低碳技術,宣揚的低碳理念,象征著人類開始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平和心態,思考自身在大自然中的位置,思考科技如何服務于城市更好發展。“這是個好兆頭,具體技術何時出現何時推廣,只是時間問題”。
差距中識機遇
英國館的亞克力桿、日本館“會呼吸的墻”、意大利館的透明水泥……這些展館之所以是熱門場館,重要原因是人們都想看看發達國家帶來的最新技術。葉叔華坦言,除了看熱鬧,通過中西對比,作為內行的科技工作者,肯定會在對比中找到自身差距。
“有差距也不用怕,我們有我們的機遇。”葉叔華院士認為,世博會也是一場盛大的科普活動。上海世博會的主題、理念和科技創新成果滲透于展館展示、論壇和活動的各個方面,必將對城市管理者、普通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學生產生深遠影響。當前,全球各國面臨許多復雜和共性的問題,如交通擁堵、城市建設等問題,本屆世博會上諸多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在城市建筑、運營和管理等方面作出了積極探索,上海如果在“后世博”期間巧妙加以吸收、運用,肯定能進一步推進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發展,縮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當前,全球各國面臨許多復雜和共性的問題,如交通擁堵、城市建設等問題,本屆世博會上諸多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在城市建筑、運營和管理等方面作出了積極探索,上海如果在“后世博”期間巧妙加以吸收、運用,肯定能進一步推進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發展,縮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章迪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