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茶葉品牌立頓紅茶的年銷售額約為30億美元,總結立頓成功的經驗主要是:有一個好的品牌;有一個穩定的質量;有一個高素質的研發隊伍;有一個講信譽的營銷網絡;有一批穩定的消費者。立頓紅茶的穩定質量是如何形成的呢?一是靠摸清大眾消費的質量需求;二是靠品質設計;三是靠拼配技術;四是靠科學實用的包裝。立頓在營銷上的成功經驗是值得借鑒的。
從“產地品牌”到“產品品牌”
在中國悠久的茶發展史中,只有產地品牌,而沒有產品品牌。西湖龍井、安溪鐵觀音、洞庭碧螺春等都是名茶品種,但不是茶品牌,而且每個品種都是以產地為茶品質的衡量標準。其結果就是,任何企業都可以把產品冠上龍井、鐵觀音等,造成市場上充斥著品質各異、價格各異的茶品,結果是消費者霧里看花,市場缺乏信任度。試問:目前,哪個產品品牌能讓消費者脫口而出?這是典型的有種類、無名牌的“有名無姓”市場特征。因此,這個行業迫切需要突破和改變。
從“價格導向”到“價值導向”
很多茶葉企希望自己的產品是“物美價廉”的,其實這是一個相對而言的概念,這要看你給茶葉品牌的定位在哪里?如果定位為一個供消費者解渴的飲品原料,那么你的茶葉品牌可以走規模經濟效益路線,低成本運營的模式,滿足低端消費人群需求。大規模種植,在生產成本最便宜的地方批量加工生產;走特定路線,不去強調茶葉的生長環境,精湛工藝;減少服務內容,如在低價格超市銷售,這些超市服務人員極少,消費者要自己找產品,自己取產品等等。
但并不是所有消費者都愿意選擇價格低的產品,特別是在中產階層主導消費的今天,當消費者感到物有所值時,他們還是愿意付出較高的代價滿足自己的需求。
當前中國市場上出現的為數不多的幾個每斤售價上萬元的“貴族品牌”,它們的的銷售規模并不大,以小眾化的姿態而不以規模著稱,盡管規模有限,但是利潤較高,競爭也沒有那么激烈。如果走高端路線我們在經營思想上要做調整,不再追求銷量,更多的是追求利潤,而要想換取利潤就得深入理解消費者的深層次需求,給他創造獨特的價值,這樣的企業才會賺錢。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要實現這樣的轉變,就是要從價格導向到價值導向。
很多茶葉品牌都在訴求傳統茶文化,其實這是一個非常詭異的概念,到底什么是傳統茶文化,并沒有統一的判斷標準,也沒有明確的定義。文化只是茶葉經營的一個支撐點,不是全部,并非茶葉加上文化,就能形成大規模的銷售業績和利潤。以傳統茶文化為訴求的中國茶葉要滿足消費者什么需求呢?是宣揚老祖宗的理念?還是營造品茗的心境?還是倡導養生之道?茶文化的內涵到底是什么?是否給茶葉品牌帶來附加值?是否賦予了品牌更高的溢價能力?是否能夠讓消費者以消費茶文化為榮?可以說中國茶企無一知曉,大家都陶醉在虛無縹緲的茶文化之中人云亦云做營銷,而無人去探尋文化營銷的本質。
中國市場已經不再是以溫飽型消費為主的市場,在這個階段由于市場不透明,消費者相對比較愚昧,會盲目跟風,變成集體無意識。現在的主流消費群體是以80后意見為主導的中產階層,這個群體的消費特點是獨立思考,理性消費,他們在消費茶葉時,關注的是茶品的時尚口感,實實在在的保健養生功效,是否方便飲用,以及代表他們群體特征的時尚個性,可見茶文化的古典意境不再是主流消費群體的向往,所以,大家一定要實現這種轉變。
從“慢消品”到“快消品”
但正當我們忙著賣文化的時候,國外的快銷茶跑到自家門前來了,一下子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按照當下流行的“傳統茶文化”營銷理念,立頓毫無“文化”可言,但偏偏其巨大的銷售額卻讓所有中國茶企羨慕不已,偏偏沒有哪個本土品牌能取代立頓的地位。等我們回過神來時,也就開始郁悶了。
立頓帶給我們什么啟示?立頓改變了很多中國人的飲茶方式,將傳統變為時尚,這無疑是一種質的變化。當中國茶企還在耕耘自己門前一畝三分地的時候,立頓早已開始琢磨如何讓中國人能接受的一種標準口味;當別的茶企正在樂此不彼的包裝文化、弘揚傳統時,立頓在想怎么讓消費者更快速、便捷、衛生的飲茶;當別的茶企還在享受“慢銷”的樂趣時,立頓在想如何利用快銷渠道大量鋪貨;當別的茶企較盡腦汁想打造一種茶品時,立頓已經開發出多種適合不同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出來。
中國的茶葉不好嗎?好!中國的生活節奏慢嗎?不慢!中國的茶文化深嗎?深!中國喝茶的人多嗎?不多!人家調飲,我們清飲,是現實;中國茶的“慢”與立頓茶的“快”也是現實。的確,在“快”的消費理念和文化驅使下,誕生了立頓;在“慢”的文化哲學下產生了中國茶文化和豐富多彩的茶飲方式。沒有優劣,沒有對錯,但有危機。我們并不“崇洋媚外”,中國茶立足中國市場,但不等于不能放眼世界。越是傳統的,越是國粹;越是文化的,越是沒有國界。文化不能成為一種負擔,不能成為塑造品牌的障礙。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