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寧夏頻道5月25日專電(記者馬俊、耿欣)“青柳垂絲夾野塘,農夫村女鋤田忙。輕鞭一揮芳徑去,滿聞‘花兒’斷續長。”明代高弘的詩句描繪出中國西北地區鄉村演唱“花兒”的情形。如今,“花兒”還是不是那樣紅?“花兒”的傳承人是怎樣的生活狀態?記者在寧夏銀川市賀蘭縣洪廣鎮高榮村社火文藝演出協會見到了被當地人譽為“‘花兒’活化石”的王德賢。
“花兒”是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地區流傳最廣的民歌形式,被稱為“西北之魂”。2009年,“花兒”被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老漢七十三,五十八歲的把家搬,從甘肅來到了本地到銀川,現住賀蘭在金山。”曲調高亢悠揚、暢通連貫,聲音從容不迫、悠然自如。這是王德賢古稀之年以自己為原型創作的輕松小調《賣西瓜》。
王德賢原籍甘肅臨夏,8歲起學唱“花兒”,一唱就是65年。王德賢會三四十種“花兒”曲令,幾百首“花兒”唱詞,在甘肅、寧夏多次獲得省、州級“花兒”比賽一等獎。雖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自編自唱的“花兒”到底有多少首,連他自己也記不清了。
王德賢告訴記者:“年輕的時候,老家很封建,只能在山野唱‘花兒’。出去參加比賽,我只敢說在西寧打工,不敢說唱‘花兒’,在全省‘花兒’比賽得了一等獎也不敢告訴別人。”
2008年,王德賢被列為銀川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如今,王德賢與四個女兒比鄰而居,四世同堂,經常跟著社火文藝演出協會到周邊地區公演,最常唱的就是他自己寫的新歌《看看咱們的新寧夏》。在賀蘭縣,王德賢被鄰近的鄉親們稱為“‘花兒’老漢”,經常來聽王德賢唱“花兒”的人都說他的歌聲越來越年輕了,70多歲的老漢唱出來的是40多歲的聲音。
“‘花兒’本是心上的話,不唱是由不得個家;刀刀拿來頭割哈,不死了還這個唱法”說的是唱“花兒”的人由不得自己。王德賢沒有老師,也沒有徒弟,“花兒”面臨失傳的威脅。
賀蘭縣文化館館長張淑萍說:“‘花兒’是靠老藝人一代代傳承,他們不在了,遺產也就消失了。現在先讓王德賢的兒子學習繼承,再找更多的人向老人拜師學習。”(完)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