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納古鎮個體私營經濟飛速發展,成為全國回族鄉鎮經濟發展的排頭兵,走在了全國民族鄉鎮的前列,摸索出了一條“以發展個體私營工業經濟為根本動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特色發展之路。
引進現代企業模式,做大做強私營工業經濟 1996年,納古鎮第一家股份制公司“通??h納古鎮工貿有限公司”成立,開創了納古鎮個體私營企業用現代企業制度,走聯合發展路子的先河。2001年,又一家股份有限公司——“通海縣熱軋帶鋼廠”成立。此后,納古鎮股份制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催生,短期內涌現出了裕林包裝公司、華僑鉸鏈公司、珠源鋁業公司、大升有限公司等7家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以及以“馬老表”為代表的民族特色食品企業。同時,該鎮還積極引導污染大、耗能高的企業進行提檔升級,引進一批先進的、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工藝、設備,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和方式。現今,經過幾代納古人的辛勤探索和智慧創新,納古鎮現代工業經濟群已初現端倪。
拓寬融資渠道,推行股份制吸引民間資本 為了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融資難、擔保難的問題,增強企業的融資能力。2007年,納古鎮成立了云南省鄉鎮級首家民營擔保公司——“通??h信用擔保公司”,公司注冊資金3000萬元,主要為發展納古鎮的地方經濟、促進金融部門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搭建融資平臺。同時,全鎮積極吸收群眾閑散資金,吸引農戶參股企業,鼓勵企業家、工商大戶將“則卡提”(即天課,伊斯蘭教五功之一的課功)作為再投資的資金,用于企業的擴大再生產、購置新設備、引進新技術。近3年來,參股人員達600多人,全鎮共有10多戶企業利用和吸收民間資本,金額達3億多元,其中,通海熱軋帶鋼廠共有9戶股東,通海連鑄鋼鐵工貿公司共有500戶股東,通海日輝公司共有100余戶股東,這些企業都是納古鎮民營股份制運作的成功經驗。當地群眾、企業職工及周邊兄弟民族積極參股,甚至有的一戶參股20多家企業,許多孩童也成為股份制的受益者,這些資金大多進入優勢產業項目,年終股民按股分紅,使納古人從小就樹立了股份制的意識。這樣,不僅解決了企業的融資問題,增加了當地農戶的經濟收益,促進經濟似雪球般發展壯大,而且還加強了企業與納古人的緊密聯系,增強了村民的責任意識,確立了“以廠為家”的主人翁意識。
鼓勵“流水經濟”,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 為了搞活市場,納古鎮積極引導企業打破思想和地域上的限制,外引內聯,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發展“流水經濟”,增強企業活力。一方面,鼓勵當地企業到外地投資。近3年,納古的企業共投資了近億元與縣外企業合作。全鎮涌現出像納家營綜合開發公司石屏馬鞍山鐵礦、石屏銀廠坡鉛鋅礦、石屏鑫磊錳業、臨滄永德海山冶金、甘肅和政隴滇鋼鐵有限公司等一批鎮外企業。不僅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回流了企業資金,還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拉動了就業。另一方面,實施“請進來”戰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先進的科技和優秀管理人才,積極利用外資和民間資金發展個體私營工業經濟。“十五”期間納古企業共引進縣外投資共5000余萬元,打造出一批享譽省內外的品牌,如“馬老表”米線、珠源鋁業等拳頭品牌。
“經濟反哺社會”,經濟與科教文衛事業形成良性循環
納古經濟的富足也促進了全鎮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經濟反哺模式”。1994年,納古籌資186萬元安裝并開通了裝機容量為1000門的微波程控電話自動交換機,使電話普及率達到了40%。從2001年起,納家營對社會公益事業的累計投資達3000余萬元。2002,納古投入1200余萬元對學?;A設施進行了全面改造,采用年薪制等辦法聘請優秀校長和教師任教,提高了教學質量。吸納1693名外來務工子女在納古小學就讀,占在校學生總數的65%,保證了外來工子女與本地孩子享受同等教育的權利。通海熱軋帶鋼廠董事長納家琨出資100萬元成立“家琨教育基金”,每年用其衍生出來的12萬元股息對全鎮考取大學的學生及在讀貧困學生進行獎勵和資助。投資40余萬元建成擁有圖書2525冊的鎮文化站,并與云南大學合作,投資18萬元建立了回族研究基地和納忠圖書館,激發了群眾追求文化的熱情。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