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三亞市邀請全國100多名記者考察、宣傳旅游景點。這個經濟并不很發達的地級市,每年用于旅游宣傳的財政撥款達3000萬元,是甘肅全省的3倍。
5月下旬,北京為了迎接一個國際旅游會議,在幾條主要交通干道上,打出了“旅游業——世界第一大產業”的路牌廣告,讓人感覺到了旅游業的美好未來。
在政府眼中,旅游業推動經濟發展的分量越來越重。在專家眼中,旅游業牽引著108個相關產業的發展,是名符其實的“世界第一大產業”。
地處西部的甘肅,自然也認識到了旅游業的重要性。每一年,從西部的武威天馬節到東邊的天水伏羲節,從青藏高原上的瑪曲賽馬會到黃土高原上的慶陽香包節,旅游節會都是此起彼伏。
此起彼伏的節會背后是挑戰,挑戰的背后是機遇。
挑戰
旅游業很敏感。西藏“3·14”事件,甘南旅游受影響,汶川大地震,隴南旅游受影響;新疆“7·5”事件,敦煌旅游受影響。
國際金融危機,也對我省旅游業造成嚴重傷害。據統計,2009年全省接待境外游客只有6萬多人次,比受災嚴重的2008年還要下降四分之一以上。
甘肅省是公認的旅游資源大省。世界著名的絲綢之路貫穿東西,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魅力四射,我省出土的銅奔馬作為中國旅游標志,印在國內眾多旅游人士的名片上,標示在全國每個景點的門口,更是人人皆知。
但是,好資源并沒有變成好產品,好景點并沒有取得好收入。與外地相比,我省旅游開發還處在初級階段。目前,炎熱的三亞市挖空心思推出了“清涼”旅游產品,缺乏旅游資源的深圳在造出“世界之窗”、“錦繡中華”景點后,又在建造讓游客參與、且能休閑度假的華僑城大型景點。
同樣地處西部,云南上世紀80年代的旅游業還遠差于我省,現在卻遠遠走在了我省前面。
同樣的經濟環境,在全國各地大規模投資于旅游產業時,我省由于融資渠道窄,招商效果差,旅游項目建設投入嚴重不足,景區建設嚴重滯后。
更為緊迫的是,我省旅游業政出多門,管理多頭,森林公園歸林業部門管、文物景點歸文化部門管、地質公園歸地質部門管、導游和旅行社歸旅游部門管,造成了旅游產品投資、開發、運營的多種難題。
有人形容,我省的旅游模式是“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交通不便,花在路上的時間多。景點只能讓人參觀,沒有參與性的活動,游客沒有花錢的地方,也沒有可買的旅游附加產品。
正視這些挑戰,是甘肅省旅游業進一步發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