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些醫院有個很不好的風氣,大家都在炫耀和高官的聯系。醫院以成為官場的延伸和附屬為榮,這絕對不是老百姓之福。”北京安貞醫院副院長周生來近日說,公立醫院改革的核心和難題,其實是如何去行政化,只有理順了醫院和政府的關系,醫改才可能有成功的希望。
他是在“2010年中國醫院院長論壇”上做上述表示的。該論壇的主題即是“深化公立醫院改革、推進城鄉衛生一體化”。來自全國160余家醫院的400余名代表與會。周生來的發言顯然點到了院長們的“穴位”。他們隨即指出,雖然新醫改方案規定了管辦分開、政事分開的原則,但公立醫院改革仍需政府“歸位、放權、擔責”。
學校還給教育家,醫院呢?
今年以來,學校去行政化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將學校還給教育家的呼聲日高。那么,醫院有沒有這樣的需要呢?今年兩會上,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對記者說,醫療也有去行政化的問題。“醫院應該以醫術、醫德高者為高,而不該有什么行政級別。這不利于醫療行業的健康發展。”
這種觀點在醫院院長論壇上得到呼應。周生來說,醫院是為病人服務的地方,不該是升官進階的所在。什么人合適做院長可以在管理者和“一把刀”之間爭論,卻絕不該允許官員化、行政化。把醫院分為“正處”、“副廳”一類的級別,是荒謬可笑的。引導大家往官路上走,違背醫療的發展規律,必然越走越窄。
之前,也有人指出,當前的體制把院長們變成了“四不像”。“工作干得再好,不如當個領導”,管理團隊一會堂,管理服務跟不上。在用人編制上,“官階”沖淡了“醫技等級”;在專業發展上,外科主任榮升院長,外科必然“優先考慮”,院長到底是個行政官員?專家?管理者?
與會的山東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的負責人也表達了身份的困惑。他說,公立醫院雖名之為“公立”,但政府投入資金甚少,院長們不得不利用市場的辦法求生存、謀擴大,這時候他實際上就是個企業的CEO。然而,他這個CEO和一般的企業不同,職務任免全由衛生行政部門說了算,因此院長們又不得不用機關的一套辦法保護自己,自覺地踏入“侯門”。
有學者把上述情形視為“商業行政化”怪胎。其后果是,公立醫院缺乏自主的“人權、財權”,醫院缺乏現代管理的基本權力、動力、活力,不可能像正常企業靠提供優質服務來掙錢,醫生、護士的收入也不能按照人才需求機制調節,只能在政府管理和體制約束的縫隙和漏洞中尋找利益空間。于是藥費昂貴、開大處方、擴大檢測、收受紅包等等,無法杜絕。百姓病不起,正直的醫護人員很清苦。
周生來則用8個字歸納政府的職能缺陷:管理過度,領導不力。
政府和醫院不是老子與兒子的關系
雖然在周生來看來,醫院去行政化乃大勢所趨,但是他也知道,其難度之大甚或無從實現。“好的醫院,省長、市長都想抓在自己手里。”因此,周生來認為,醫改實際上是政府自我革命的過程,沒有足夠的勇氣和決斷實難完成。
一向提倡醫院法人化的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指出,在醫療領域,政府沒有必要操心醫院的質量提升和服務改善,而是應該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制度建設。把制度搞對了,亦即游戲規則合理了,質量高、服務好的醫院能獲得極大的好處(例如聲譽和收入),它們自然就會像杰出的運動員一樣自覺努力地提升自身的實力。
可為什么政府不樂意這么干呢?他分析,“去行政化”意味著剝奪衛生行政部門的某些權力,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據說,在衛生行政系統內部有著名的一問:“衛生部不管公立醫院管什么?”問題是,很少有人追問這里的“管”究竟是“行政管理”還是“監管”?還是兩者兼而有之?實際上,如果推行了管辦分開,衛生行政部門的監管權力就會硬起來,整個醫療衛生的監管會大大加強,醫療服務、藥品、疫苗的最低質量保障問題就會大大減少。但是,很多人并不滿足于扮演裁判員的角色。
顧昕重申,“去行政化”的要害就是推動公立醫院走向法人化。在法人化的制度環境中,所有公立醫院同衛生行政部門脫離行政關系,解除上下級隸屬關系。公立醫院成為完整意義上的獨立法人,對其所有活動,包括人員雇用、服務提供、資產購置、接待與投資等,獨立承擔所有法律(民事和刑事)責任。現有公立醫院的行政級別沒有必要保留。醫院之間只有規模大小、服務領域、服務水平的差別,而沒有行政級別的高低上下之分。
鄭州市金水區衛生局副局長王煒在發言中說,政府總覺得和醫院是老子和兒子的關系,政府說什么,醫院就得聽什么,實際上兩者沒啥血緣關系。“醫療事業有公益性沒錯,但那是政府的事兒,醫療機構不該背負超出其自身的義務。政府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去實現公益性,而不是以醫療特殊性為由強制醫院做什么。”
政府應該抓小放大
公立醫院去行政化,也不是“一脫了之”。一些基層醫院的代表稱,公立醫院改革不是所有的醫院都和政府撇清關系,搞獨立法人、股份制,而應該分類管理,否則小醫院、基層衛生機構很快就會垮臺,三級醫療網也將成為空口白字。
鄭州市金水區總醫院院長周國平在基層做了32年的院長。他說,基層衛生機構能活下來就是萬幸,沒人、沒錢、沒設備,政府撥的款連交水電費都不夠,患者看不上眼兒,來看病也不放心,如果沒有相應政策扶持,根本難以為繼。因此,如果公立醫院全部與政府脫鉤,那么很快醫療領域又會“天下大亂”。
有人曾提出,公立醫院改革要走國企改革的路子,抓大放小,從而激活醫療市場。由于有利于政府掌握優質資源,此論頗得到一些支持。北京大學教授孫東東則明確提出反對。他表示,國企改革已經證明,小舢板出海只有死路一條。放小醫院,它要么亂來,要么關門。何況,基層是公共衛生、基本醫療的主戰場,是最能體現公益性的地方,國家應該把二級以下醫院管起來,通過財政、人事政策,讓醫生在那安心就業,讓患者在那安心就診。大醫院是很能掙錢的,不需要政府給多少錢,而且也給不起,不如放開讓它自由成長,政府只要監管好,別讓它長野了就行。
“公立醫院改革不是抓大放小的問題,而是抓小放大的問題。”孫東東說。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