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天生長于文化古城山西靜樂,1978年入伍來到新疆軍區某邊防部隊,1990年畢業于新疆藝術學院,因藝術潛力大、創作成就突出,被選拔到新疆軍區政治部創作室從事專業美術創作。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李志天獨樹一幟的西域風物畫便引起了新疆美術界的關注。而近年來,他又先后在中國美術家協會高研班、杜滋齡研究生班進修山水、人物,在學習中超越自己,在創作中不斷突破,山水、人物畫創作齊頭并進,畫風日漸成熟.
帕米爾是塔吉克民族居住的地方,離太陽最近,離世俗最遠,蘊藏著許多在別處看不到的、純真、美妙的東西。20多年軍旅生涯,李志天最美好的回憶是帕米爾高原。他幾乎每年都要赴帕米爾采風寫生。帕米爾的氣韻和塔吉克族人的生活風情很符合他的審美意趣,因此也就成為他筆下表現的主要內容之一。不論是反映部隊邊防生活的主題創作,還是表現高原民族風情的寫實作品,無不折射出他對帕米爾特有的情感和對當地居民、邊防軍人生活習俗精微的觀察。身在軍旅,自然多有反映戰士的作品。他多次下邊防連隊收集創作素材,構思了許多反映邊防軍人生活的作品。以《鐵馬帕米爾》為例,他把自己對邊防軍人風雨無阻、堅守邊關的崇敬、熱愛之情,用筆墨藝術巧妙的表現出來,以高深莫測的冰峰雪嶺襯托巡關軍人的堅強和偉大,謳歌戍關邊防軍人,大大增強了其作品的現實意義。
與反映部隊題材的作品相比,李志天的“帕米爾系列”作品更能體現他對“西域風物”特有的情感和胸懷。多年的觀察寫生和創作探索,西域少數民族的神態、服飾、語言、生活習俗等已深深刻在他的腦海里,成為了他藝術創作的原動力。他的畫,多為少數民族群眾生活場景的實錄,其中意趣漫溢,富有地域現實的美感。以作品《天山韻》為例,作者以大塊面積的白色,通過水墨的映襯,體現了新疆少數民族能歌善舞、純樸圣潔的美好形象,表達了作者對邊疆的無限熱愛之情以及對各族群眾生活的精細入微的觀察。
讓人欣慰的是,李志天在堅持地域特色的同時,在表現手法上也一直堅持了寧靜冷凝、濃烈厚實的風格。他的許多畫,第一眼看上去讓人感覺到猶如一只緊握的拳頭,力與道皆已凝煉成結實的筆墨,以神行氣,以氣舉神,達到神與氣的巧妙結合。
李志天認為,在一幅中國畫中,有物象處為實景,即著墨處;無物象處為虛景,即未著墨處;不著墨處的虛景就是中國畫的空白。藝術是對生命的升華,是人的情感、智慧上升到一定境界的集中反映,溝通人的靈魂,從而打動人的心。他也特別強調畫面的節奏感、動感和整體感,以表現畫家的至性至情。因此在創作中,對畫面空白的處理、用色的理解、空間的感受,都體現和凝聚了他對藝術本質的深刻領悟。
20世紀中國美術的發展有著濃厚的西部情結,新疆的自然環境和人文風貌激發并生成了中國現當代美術雄渾壯闊的審美品格。觀賞李志天的作品,無論是反映神秘樓蘭的巨幅山水,還是表現高原風情的小品人物,其充盈的精神寄托與豐富的文化含量,都具備了感人的藝術魅力,散發出一股濃厚誘人的西域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