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稻田環抱的鄉村、朝霞初露的城市遠遠飄來,這是遍布寧夏城鄉的清真寺在召喚穆斯林群眾禮拜。
自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以來,黨的民族政策如陽光照進塞上,回族等少數民族從此有了當家作主的權利。
今天,世界目光聚焦于此,一片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熱土讓人艷羨——610萬回漢各族兒女櫛風沐雨、攜手奮斗,將寧夏變成了真正的“華夏安寧祥和之地”!
民族區域自治開創自由光明新歷史
金色的陽光下,有600多年歷史的同心清真大寺顯得格外典雅、巍峨。
這座把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和伊斯蘭木刻磚雕裝修藝術融為一體的清真寺,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寧夏探索實踐的歷史見證。1936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回族自治政權——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在同心清真大寺成立,為探索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提供了寶貴經驗!
它也是黨中央和自治區重視保障回族群眾宗教信仰自由的歷史見證。同心清真大寺歷史上有三次大修,1982年、2007年,國家先后兩次撥款修繕大寺。今天,同心縣的回族群眾依然在這里沐浴、禮拜。
中國民族區域自治發展史上,鐫刻著寧夏的堅實足跡。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宣告成立。自《民族區域自治法》實施以來,寧夏先后頒布實施了
《寧夏回族自治區關于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規定》、
《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族教育條例》等149個地方性法規,使寧夏行使自治權全面走上法制軌道。
黨的民族政策,使回族等少數民族群眾充分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充分行使民族區域自治權利,以主人翁的身份自主管理本地區、本民族內部事務。
回族等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風俗習慣得到充分尊重。寧夏全區218萬回族人口中,平均500多人就擁有一座清真寺。9000多家清真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和清真商業網點,完全滿足了回族群眾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的需要。
作為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的重中之重,各級黨委和政府十分重視少數民族干部的培養、選拔和使用。目前,少數民族干部達到3.8萬多人,占干部總數的比例達到20%以上。自治區政府主席以及回族聚居的地、市、縣政府主要領導,均由回族干部擔任。自治區歷屆各級人大、政協中,回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代表和委員所占比例均大于漢族。
優先發展民族教育,自治區已形成從學前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較為完整的民族教育體系。回族女童入學率、回族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和升學率分別為98.8%、98.6%、80%、96.2%,全區各類學校回族在校生46.7萬人,占在校生總數的36.75%,與全區少數民族適齡受教育人口比例大體相當,高于全區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喚醒民族傳統,小省區辦出大文化。回鄉民俗文化的開發,使現代寧夏人以高歌一曲“花兒”為榮。文化、教育部門正著手將回族器樂引進音樂課堂,將回族踏腳引入體育課堂。
放眼今日寧夏,良田沃野坦蕩無際,千里旱塬云白草青,沿黃城市美如畫圖,工業基地科學發展。黨的民族政策的實施,使回族等少數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主動性和積極性、創新力與創造力得到了空前激發。
統籌發展促進寧夏全面進步
曾幾何時,人們對寧夏的認識或錯誤停留在“大漠孤煙直”的塞外蒼涼,或局限于“天下黃河富寧夏”的農耕式牧歌。
近年,一組“全國第一”頻頻刷新寧夏形象。
2008年8月15日,隨著無線寬帶網絡連接到同心縣偏僻的小村莊五道嶺子村,寧夏2362個行政村都可以通過互聯網與外界聯系,成為全國第一個實現村村通互聯網的省區。
寧夏還在全國率先推行“少生快富”工程,率先實行種糧農民補貼“一卡通”……
從封閉、貧窮、落后,走向開放、進步、富裕,“發展”這一核心命題貫穿了寧夏50年的光輝歷程。
——經濟總量實現突破性跨越。全區生產總值由1958年的3.29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889.2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增長了59倍;地方財政收入由0.37億元,增加到80億元,增長了215倍。
——城鄉面貌發生歷史性巨變。50年來,寧夏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703億元,公路通車里程由1958年的2686公里增加到現在的20562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過1000公里,所有市縣1小時內就能上高速;鐵路運營里程達到783公里,形成了以鐵路、公路、民航為主的立體交通運輸體系。目前,全區城市化率達45%,位居西部第三;實現了鄉鄉通油路、通寬帶,村村通公路、通廣播電視、通電話,戶戶通電,城鄉居民生產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根本性提高。50年來,寧夏在回族聚居的西海固地區先后建成10余座扶貧揚黃工程,將黃河水引向旱塬,解決了70多萬人飲水問題,開發水澆地160多萬畝,在紅寺堡建成全國最大的少數民族生態移民區,50萬人徹底改變了靠天吃飯的歷史,穩定解決溫飽,全區絕對貧困人口由29.7萬減少到5萬多。到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859元,農民收入接近3200元。
回顧成績,寧夏干部群眾深知,寧夏作為民族自治地區、革命老區和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只有把發展問題解決好了,才能真正實現民族平等和民族和諧,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以來,面對全國狂飆突進的發展態勢,自治區黨委、政府更緊緊抓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一民族工作主題,以統籌的觀點謀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不斷改寫寧夏的風景。
用統籌的觀點謀發展,新型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產業化戰略在塞上大地火熱鋪展。
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挖掘機向侏羅紀煤層挺進,煤礦、電廠、化工廠如魔術般拔地而起,自治區黨委、政府再造一個寧夏工業經濟總量的宏偉規劃日漸落實。
全區3480萬畝天然草場封育禁牧,所有羊只下山舍飼圈養,千里赤地重披綠裝。分區治水思路,為寧夏持續發展保住了源頭活水。
近五年來,寧夏經濟增長速度連續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地方財政收入六年增長兩倍,工業增加值和實現利潤5年分別增長1.2倍和6.6倍。
以改善民生為目標促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是統籌發展的寧夏果斷邁出的另一只腳。
推行政府統一組織的藥品“統一招標、統一配送、統一價格”,全區藥品價格下降40%左右。
自2005年實施危房危窯改造以來,改造危房危窯3.9萬戶,19.5萬名群眾喜遷新居。汶川地震中,寧夏因此無一人傷亡。目前,二期工程正式啟動,計劃用5年時間幫助10萬戶貧困農民完成危房危窯改造,46萬名困難群眾將從中受益。
為助推寧夏發展,2008年8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關于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
喜訊傳來,寧夏人民歡欣鼓舞,他們感受到了中央促進寧夏發展的深切關懷、堅定決心,感受到了未來寧夏騰飛的歷史新起點!
民族團結和睦構建寧夏發展基石
初到寧夏的外地人,往往驚異于寧夏街頭的餐廳招牌。飄逸的阿拉伯文“清真”,方正的宋體“漢餐”,兩種標志鮮明地昭示出寧夏是一個多民族地區。深入寧夏人的生活,人們再次驚訝地發現,寧夏人無論單位聚餐、親朋聚會,只要有回民參與,大家都會自覺選擇清真餐廳就餐。
點點滴滴的細節,滲透在每個寧夏人的生活中,折射出對少數民族兄弟風俗習慣的自覺尊重。
長期以來,寧夏堅持不懈地對廣大干部群眾進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黨的民族政策的宣傳教育,使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成為社會風尚。
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而言,“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絕不是一句空話。
自治區成立之初,響應黨中央號召,許多企業、機關、文藝團體從全國各地成建制遷到寧夏。來自五湖四海的各族建設者為這片熱土獻了青春、獻子孫,寧夏人尊稱他們“老支寧”。
自1996年起,寧夏軍區給水部隊在南部山區連續開展“百井扶貧”工程,為群眾打井找水。經過500多天艱苦努力,140眼優質井噴出甘泉,初步解決了20萬人、200萬頭牲畜飲水問題。西吉縣伊斯蘭教協會代表該縣21萬穆斯林群眾致信黨中央、國務院,為該部請功。當地群眾親切地把這些井稱為“紅軍井”。
回族等少數民族也特別珍惜與漢族的團結,十分尊重和關心幫助建設寧夏的各族兄弟姐妹。
2003年,給水部隊來到回族聚居的中寧縣洪崗子村打井。電焊工張云橋因長時間進行電焊作業,眼睛灼傷紅腫。當時,回族群眾洪吉祖的媳婦剛生過孩子。洪吉祖看到小張眼睛腫成一條縫,就連續幾天用奶水給張云橋洗眼睛。戰士的眼睛消腫了,“現代紅嫂”的故事也傳為美談。
這只是寧夏民族團結大潮中,隨手掬起的幾朵美麗浪花。自1983年起,寧夏已舉辦五次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彰活動,共表彰先進集體650個,先進個人1934名。受到國務院、國家民委表彰的先進集體134個,先進個人161名。
各族人民的團結,成為寧夏各項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的力量之源、勝利之本。
2008年,寧夏平原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十大“新天府”之一。終審評委秦大河院士說,民族團結、社會安定是寧夏入選的明顯優勢。
今天的寧夏,因安寧、祥和而美麗。明天的寧夏,將因安寧、祥和而更加富強。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