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之所以能在知識經濟時代應運而生并蓬勃發展,其原因之一,便是創意產業能夠通過資源的轉化推進經濟的發展。它基于對資源特性的認識、人的創造力的發揮和市場的把握,在具體實踐中需要經過從資源到資本再到市場的多重轉化,創意產業也在這些轉化中興起和發展,并促進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通過創意將文化資源轉變為經營資本,不僅能夠促進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而且還可以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弘揚民族文化,進而提高自身的綜合競爭實力。
厲無畏 講演者小傳
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兼任上海市創意產業協會會長、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研究員。 1979年考入上海社會科學院讀研究生,1982年獲經濟學碩士學位,進入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工作,先后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長助理、副所長、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先后擔任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主委、民革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九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等。編著、譯著有《創意產業——城市發展的新引擎》、《創意產業導論》、《創意產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策動力》、《創意產業新論》、《創意改變中國》等20余本,并在國內外報刊雜志上發表論文、文章以及研究報告等200余篇。
創意產業在我國的興起和發展,雖只有短短幾年時間,卻表現出蓬勃成長的態勢。總體而言,創意產業在城市的經濟結構轉型中,獲得了積極發展的機遇和空間,并成為城市經濟發展中的一個亮點,也是未來城市發展的一個重點。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進一步促使我國加快了經濟結構轉型的步伐,也促進了創意產業的快速發展。2008年,我國電影票房收入增長超過35%,2009年繼續大幅增長,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態勢;動漫游戲產業在2008年也增長了97%,接近翻番。在不少地方,創意產業的增幅普遍高于當地的總體經濟增幅。2009年上半年,全國經濟增長了7.7%,而文化創意產業的增長高達17%。實踐證明,創意產業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力地推動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在保增長、擴內需、促就業過程中做出了重要貢獻,是引領經濟走出危機的先導產業之一。因此,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7月國務院發布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這標志著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已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目前,全國各地區,尤其是大中型城市都在積極探索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路徑,并努力挖掘本地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并舉,以創意來實現文化資源向經營資本的轉化,既推動經濟增長、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也促進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如何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并通過創意和市場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經營資本,是發展創意產業需要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創意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之所以能在知識經濟時代應運而生并蓬勃發展,其原因之一,便是創意產業能夠通過資源的轉化推進經濟的發展。具體而言,在傳統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中,通常要消耗大量的物質資源,特別是能源,其增長的代價是自然資源逐漸消失和環境的不斷惡化,因此,資源約束和資本約束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而創意產業最顯著的特征是鼓勵個人創造力的無窮釋放,這種釋放創造了新的產品和新的市場需求,沖破了傳統資源的硬約束。通過創意和市場,能夠將各種資源轉化為經營資本,為經濟發展打開了新的通道和空間,這是創意產業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特有模式。這種模式基于對資源特性的認識、人的創造力的發揮和市場的把握,在具體實踐中需要經過從資源到資本再到市場的多重轉化,創意產業也在這些轉化中興起和發展,并促進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通過創意將文化資源轉變為經營資本,不僅能夠促進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而且還可以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弘揚民族文化,進而提高自身的綜合競爭實力。
一、資源概念的拓展
在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發展過程中主導性資源出現了劃時代的變化,即人力資源和知識成為主導資源和驅動力。當人的創造力成為主體資源,資源的內涵和外延就得到了更深刻更廣泛的拓展。
資源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總稱,它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或者說,資源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一種可以用以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具有一定數量積累的客觀存在形態,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石油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從經濟學角度看,資源的概念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首先,資源必須是能夠創造出財富或資產的各種要素的組合。這意味著只要是被用來創造財富或資產的要素,包括物質的、精神的、體制的,或者人的知識與能力,社會的資本、科技與文化等都屬于資源。不管作為資源的要素,其本身是自然的產物還是人類勞動的結果,只要是用于生產過程以創造財富的要素,都屬于資源范圍。
其次,資源轉化為財富是經過人類勞動實現的。資源是經由勞動的加工而形成可供人們滿足需要的財富的。就財富或資產而言,它的形成取決于兩個條件:一是資源,一是勞動。這就在兩個方面界定了資源的范圍。一方面,只有同財富形成有關的要素才可能成為資源。另一方面,一些要素即使同財富形成有關,也須經由勞動(體力的或腦力的,簡單的或復雜的勞動)才能創造出可供人們消費使用的資產或財富。
第三,資源是已經存在、并且有條件開發利用的各種要素的總合。資源以三種形式存在著:廢棄資源,它們是一種過時的資源;現實資源,即當前有條件開發利用以及正在開發利用的資源;潛在資源,指那些目前尚無條件開發而在將來卻能夠被利用來創造財富的種種要素,這是一種非現實資源。人類對于資源的開發利用總是受著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對于資源的運用是相對確定的,每一個時代的人們所能實際利用的資源只能是它的現實形態,即現實資源。資源不僅有各種物質形態,也包括知識、經驗、技術等非物質的信息形態資源。
資源是經濟賴以發展的基本要素,由于一定資源對象總是與一定生產力相協同才成為現實有用的資源,不同的發展階段,各種資源的利用率和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會發生變化,主導性資源會被更替、擴充。可見,資源具有動態演化特征。在傳統經濟中,勞動力、自然資源和資本占據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地位,人力資本的發揮更多地依賴于其他資源的存在與應用。在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發展過程中主導性資源出現了劃時代的變化,即人力資源和知識成為主導資源和驅動力。當人的創造力成為主體資源,資源的內涵和外延就得到了更深刻更廣泛的拓展,一些具有歷史積淀的物質載體(如哥德堡號沉船,上海的石庫門建筑等)、民間傳說(如南海觀音,牛郎織女等)、民俗風尚(如節慶祭祀,對歌等)、小說故事(如三國西游、聊齋志異等),均可納入資源的范疇,加以開發和利用,成為對促進經濟增長有用的資源。這種開發和利用的成功與效果則取決于人們創意的發揮。
二、開發利用文化資源的模式
歷史文化資源的成功開發利用既源自一種豐厚的文化底蘊,更是這種文化的張揚與發展。
( 一)景觀化——在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的條件下開發旅游景觀
我國有數千年歷史,文化遺傳十分豐富,但歷經戰亂動蕩和自然災害,也受到不少破壞,需要大量投入以保護和修復。為解決投入的回報,建立自身的造血機制,結合旅游業的發展適當開發為旅游景觀已成為較普遍采用的一種模式。如江南水鄉古鎮周莊、烏鎮、西塘、朱家角等都已開發成為旅游勝景。
上海對石庫門住宅的開發利用,是舊城改造中的一個成功案例。
石庫門在傳統江南民居的基礎上,繼承了傳統中國式建筑以中軸線為對稱布局的特點,同時吸收了西方人稱為“聯排房屋”的建筑形式,是上海近代史上中國傳統建筑裝飾和西方的建筑細部融合而成的獨特的時代產物。上世紀90年代以來,石庫門建筑在上海城市改造中被逐步拆除。從建筑的角度看,石庫門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走過百多年的歷史,而且有些石庫門的空間結構也已不適合現代人的居住觀念,因此拆除是正常的。但另一方面,石庫門又是充滿懷舊風情的老房子,是上海獨有的“建筑藝術品”。全都拆了,就等于中斷歷史,因此需要保留一部分,以傳承歷史文化。上海新天地以上海獨特的石庫門建筑為基礎,保留了當年的磚墻、屋瓦,將上海傳統的石庫門里弄與充滿現代感的新建筑結合起來,集歷史、文化、旅游、餐飲、商業、娛樂、住宅等于一體。不僅是一個展現上海歷史文化風貌的都市旅游景點,而且是領略上海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形態的最佳場所。新天地改變了石庫門原有的居住功能,賦予其商業經營功能,把這片反映了上海歷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集國際水準的餐飲、購物、演藝等功能于一體的時尚、休閑文化娛樂中心。在懷古的外表下面,每座建筑的內部,則按照二十一世紀現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節奏、情感世界度身定做,無一不體現出現代休閑生活的氣氛。漫步新天地,我們感覺仿佛時光倒流,猶如置身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但當我們跨進每個建筑內部,則感覺非常現代、時尚。新天地的外觀是仿古建筑群,但在功能上沒有泥古,而是既具有海派文化的底蘊,又具有強烈的時尚氣息。因此,無論是老年人、青年人、中國人、外國人,都會對新天地產生一種情感上的認同感,都愿意親身體驗這里的東西文化交融和古今文化交匯。
類似的案例很多,如西安的大唐芙蓉園再現盛唐京城場景,也加入了當代的時尚元素;成都的錦里再現老成都風情,而又不失為現代時尚的休閑景點。瑞典打撈出十八世紀的哥德堡號沉船,重新再造了一艘,保持原來外觀,但內部機械都已現代化了,并沿原來的貿易航線再航行,經西班牙到我國廣州、上海,不僅促進了貿易,還增加了旅游收入。
(二)以故事力活化資源,以藝術秀增強感染力
我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民間傳說、民俗風情豐富多彩,可以編撰演繹各種故事,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就要以故事力來活化這些資源。另一方面,當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并進入體驗經濟時代時,“秀”已成為產品和服務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就要以“秀”增強感染力,從而吸引消費者。如廣西有膾炙人口的壯族民歌和關于劉三姐的傳說,經過創意策劃,開發了以名勝風景漓江山水為背景的“印象劉三姐”大型歌舞劇,在2004至2006年的三年里接待了160萬觀眾,獲得1.2億多元門票收入,有力地拉動了旅游業。在這三年里,陽朔縣的旅游總收入增加了6億多元,同時景區和縣城土地平均增值5倍多。類似的情況還有嵩山少林寺開發的“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張家界將民間傳說“劉海砍樵”結合土家族民歌改編成大型實景歌舞劇《天門狐仙》,吸引了大批旅游者,更出現了一票難求的盛況。目前,許多地方都在挖掘本地歷史文化資源,通過編撰故事、策劃“藝術秀”來吸引消費者。山西開發晉商文化,編演了話劇《立秋》;成都考古挖掘出金砂遺跡,編演了音樂劇《金砂》,不僅在當地演出,還到外地巡演,既擴大了市場,也通過文化傳播增強了吸引力。
(三)凸顯文化特色,策劃項目,吸引社會資本
許多地區經濟建設發展面臨資金瓶頸和招商引資的難題,利用歷史文化資源,通過創意策劃和市場運作,在吸引社會資本聯合開發上,往往會取得良好的效果。海南三亞市南山佛教文化苑的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三亞市的南山區本是一個比較荒涼的漁區,其發展的難題是缺乏資本。南山文化旅游開發公司利用傳統文化中“南海觀音”和“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傳說,將該區打造成了一個文化旅游區。南山區的開發理念是“大生態、大文化、大教育、大旅游”,即以生態建設為基礎,以文化建設為核心,將南山建成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水準的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基地。他們以文化為魂,借助南山(壽比南山)和南海(南海觀音)的傳說,規劃了數個主題景區,將傳統文化和生態文化深深植根于每個項目、每個景觀之中;并運用現代技術來提高其文化層次和品位。絕妙的創意和精細的策劃引來了大量投資和社會捐贈。目前,南山佛教文化苑已建成“一寺一佛一谷一灣”的主體景觀群,主要標志性建筑群有:南山寺、108米的南海觀音、不二法門、吉祥如意園、觀音文化苑、梵鐘苑、福壽街等等。8年來,南山獲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年均游客量200多萬,平均營業收入1.4億元,成為海南省的納稅大戶。
又如在成都的錦江之上,有一座年久失修的廊橋,當地政府缺乏翻建資金。然而通過創意策劃,決定將廊橋建成兩層,下層維持原貌,仍然免費通行;上層則新增數千平方米的空間供投資商用作營業場所。結果是,不但廊橋的翻修沒花政府一分錢,而且上層開設的飯店(廊橋飯店)借助廊橋的歷史文化氛圍和優美的錦江風光成為成都上好的一處用餐場所,吸引客人紛至沓來,提升了餐飲服務的附加值。這種政府與投資商的“雙贏”,依靠的就是對資源的有效經營。
(四)提煉文化符號,塑造品牌
利用符號意義創造價值和知識產權保護,是構成創意產業的重要核心元素。因此,提煉文化符號、塑造品牌也是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創造價值的一種重要模式。如生產“石庫門”老酒的上海金楓酒業公司,誕生于1939年,原來生產的是“金楓”牌黃酒,雖然品質不錯,但通常被用作燒菜的料酒,價格不高,一瓶售價約兩三元。后來,酒廠借助石庫門的文化符號,成功推出了“石庫門”老酒,以現代獨具創意的理念重新打造品牌。全新概念的包裝設計精美,產品配方合理,口味口感良好,酒瓶造型新穎,具有中西文化交融及海派文化底蘊,更容易捕獲消費者的獵奇目光,一上市就為消費者所接受和青睞。這是因為,“石庫門”老酒賣的不僅是酒,還有酒的文化,還有上海人的石庫門生活情結,符合現代人的懷舊時尚。
從以上案例不難看出,歷史文化資源的成功開發利用既源自一種豐厚的文化底蘊,更是這種文化的張揚與發展。
三、創意轉化資源應把握的要點
我國文化資源極其豐富,這是發展創意產業得天獨厚的重要條件。對文化資源來說,誰占有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誰率先將其開發成文化產品,誰才真正把資源變成了財富。
當我們用創意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將其轉化為經營資源時,應把握以下要點——
第一,仿古必須融今才能實現推陳出新。原生態存在的歷史資源其蘊含的文化,需要張揚與發展,要與時俱進,才更能為現代消費者廣為接受。如果新天地沒有融入現代元素,就難以吸引眾多的消費者。因此,仿古不能泥古,在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中,必須適當注入現代元素,并與現代科技結合,達到推陳出新的效果。
第二,應以故事力活化和整合歷史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的背后往往有許多故事,以多種形式宣傳、演繹這些故事可更好地張揚其文化內涵,吸引消費者。也可以編故事,或用創意將各種原生態存在的、等待開發與利用的、有市場增值潛能的資源整合到一起,賦以新的價值,活化這些資源。石庫門老酒便是用創意把歷史文化、酒文化和音樂融合到一起,支持了品牌的建設。有關石庫門文化的故事還有待進一步挖掘和創造。
第三,創造情感資源。情感是人類的靈魂,創意給產品賦予了靈魂,消費者對一個產品和品牌從認知到最后購買的過程,是一個情感不斷變化的過程,打動消費者、讓消費者產生購買行為,是每個企業實現資源轉化的“最驚險的一躍”,這一躍中,創意推動情感常常起到關鍵的作用。
著名市場營銷學家菲利普·科特勒把人們的消費行為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量的消費階段,第二階段是質的消費階段,第三階段是情感消費階段。在現階段,商品的大量過剩和嚴重同質化,使不同品牌之間的同類產品很難在質量、性能上區分開來,消費者更容易被附加在商品或品牌上的情感附加值所打動,這就是情感消費階段。情感消費階段需要創意表達情感。情感創意是以情感為主線,通過人類最基本的感情打動受眾,以期通過情緒與情感的喚起而在情感與品牌之間建立積極的聯系。它們側重于感情表達,而更少直接表述產品或服務的信息。
創意源于生活,好的創意必須要洞悉目標消費者的心理,尤其是情感需求,然后將產品或品牌跟情感聯系起來。需要捕捉到產品與情感之間的關聯點,這樣的情感創意才能收到預期效果。石庫門系列的成功就是恰當運用了消費者的懷舊心理以及對海派文化的認同與依戀,才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四,創建知識產權,既可保護權益,也可用于運作。創意產業強調要通過知識產權創造財富和就業。一方面,由于文化創意的成果更具表現性,因而也更容易被模仿,因此它更需要有知識產權的保護;另一方面,知識產權還是商業運作的工具。因此在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時,創建并管理好知識產權是十分重要的。建立起知識產權,不僅應有的權益得到保護,而且各種特許經營、加盟商店、貼牌生產、交易轉讓等經營活動才得以進行。
第五,必須樹立“整合觀”、“品牌觀”和“體驗觀”三大觀念。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是一項涉及范圍較廣的系統工程,不僅要規劃先行,從長計議,統籌開發,還要樹立融合開發觀,在市級層面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實行多元文化和多種功能的融合,才能打造完善的產業鏈,創造并實現更大的市場價值。為此,要努力形成政府、社會、企業、百姓等各方利益主體齊心協力推進發展的格局。
品牌意味著信賴度高,附加值高,不僅是商品、產品在競爭中取勝的市場策略,也是城市持續創新發展、取得優勢資源的法寶。在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發展也已進入了品牌競爭時代。品牌建設需要根據文化特質進行設計,也需要在受眾中廣泛傳播,樹立品牌觀,從而有利于培育根植于本土文化的一系列品牌產品、品牌活動、品牌園區……為城市的高品質發展創造基礎條件。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是大家熟悉的上海世博會主題。同樣,一個地方開發歷史文化資源的最終目的,也應該是為了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讓人們有更好的生活、學習、工作環境和體驗城市文化的機會。美好的生活需要經濟作基礎,在發展文化的同時,也要發展經濟。現代消費經濟已經步入體驗經濟時代,也有人稱之為“玩經濟”時代,是否能夠吸引消費者,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好玩、是否能夠參與體驗。因此,無論是文化發展還是經濟發展,“體驗”都至關重要,在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時,就要將“體驗觀”自始至終地貫徹其中。
我國文化資源極其豐富,這是發展創意產業得天獨厚的重要條件。對文化資源來說,誰占有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誰率先將其開發成文化產品,誰才真正把資源變成了財富。因此,我們要大力挖掘和整合利用文化資源,從而解放文化生產力,以創意推動文化資源向經營資源的轉化。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