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現有人口約已超過900萬(1990年統計時為861.2萬人),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于壯族、滿族人口居第三位。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的一個少數民族,在寧夏、甘肅、青海、新疆、河南、河北、山東、安徽、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區分布較為集中。
回族是以中亞細亞各民族為主要族源,并以移民遷徙方式和商業交流活動在中國境內逐漸形成的一個統一的、保持伊斯蘭文化傳統的民族共同體。回族族體的最早來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紀(唐宋時期)來華經商留居的穆斯林“蕃客”后裔;回族主要來源是公元13世紀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時期以各種身份從波斯、中亞細亞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簽發或自愿東來的各族穆斯林(他們首先成為元朝社會地位較高的色目人之主要組成部分,人數達到數十萬);回回民族在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分別吸收了所在地區的漢、維吾爾、蒙古等民族的部分成員。
回族,自稱“回回”或“回民”。中國其他少數民族對回族還有“卡西”(藏族)、“東干”(新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 柯爾克孜族)、“馬家”(四川彝族)、“帕西”(云南佤族、 傣族)等多種他稱。
回族群體的聚居區以不等的人口數量和區域規模,零散地沿各交通要道和水利干線輻射,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點。在中國現有行政區域中,約有96%的縣級行政區內都有回族居住。其中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回族人口約占全國回族人口的18%,占全區總人口的34%,故稱“回族之鄉”。
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于1958年10月25日,面積約66,400平方千米。在全國其他地方,從1953年至1986年,相繼建立了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青海門源回族自治縣、青海化隆回族自治縣、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河北孟村回族自治縣、河北大廠回族自治縣、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云南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目前,全國共建立有1個回族自治區、2個回族自治州和11個回族自治縣,回族區域自治地方總面積19.71萬平方千米,其中回族人口約330萬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還恢復、新建了4個市轄回民區和143個回族鄉。
回族聚集區寧夏地處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物產豐富,有紅、黃、藍、白、黑“寧夏五寶”:紅指枸杞,黃指甘草,藍指賀蘭石,白指灘羊皮,黑指煤炭。除此之外,寧夏的其他資源也相當豐富。
回族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受伊斯蘭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以及生活環境的影響,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風俗習慣。
回族社會絕大多數成員,把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看做是回族文化的“來源”。回族普遍信仰伊斯蘭教。回族穆斯林在口語中稱伊斯蘭教為“伊斯倆目的教門”或簡稱“教門”。
回族有嚴格的飲食習慣和禁忌。回族成員大都十分熟悉“清真“一詞。清真在宗教意義上是指回族成員虔誠的伊斯蘭教信仰及其相關的宗教行為;在個人生活行為意義上是指講求心凈、身凈、居處凈和飲食凈。回族講求食物的可食性、清潔性及節制性,民間概括為“飲食凈”。在動物的可食性方面,受伊斯蘭傳統文化及中國傳統文化“食可養性”觀念影響,通過“審物之形象、察物之義理”,一般選擇“禽食谷、獸食草”,且貌不丑陋、性不貪婪懶惰、蹄分兩瓣能反芻的牛、羊、駝、兔、鹿、獐、雞、鴨、鵝、雁、雀、魚、蝦等為食,并且除水產物外須念“臺思米”,斷喉宰之方可食用。狼蟲虎豹熊、驢馬騾豬狗、狐貓鼠蟒蛇、鷹鷂鷙鯊鯨等與酒、動物之血屬禁食之物。
回族與其他穆斯林民族創造和發展了中國清真飲食文化。
回族喜歡飲茶。早期回回穆斯林喜吃甜食,在中國茶文化影響下,形成了以甜味為特色的飲茶習慣(其中比較有名的是“三炮臺”“八寶蓋碗茶”)。回族群眾喜歡唱“花兒”,民間有不少花兒歌手。回族視習武為“圣行”;其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有趕木球、摜牛、爬木城等。
回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圣紀節,日期分別在伊斯蘭教歷10月1日、12月10日和3月12日。
回族通用漢語和漢文,但在日常用語和宗教活動用語中保留有阿拉伯語或波斯語詞匯。回族多數人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善于經營商業、手工業和飲食業。
回族人民素有勤奮好學、勇于探索、愛國愛教的優秀傳統,從元代以來,在中國歷史上涌現出不少頗有影響力的回族杰出人物。如詩人薩都剌、丁鶴年和馬世俊,散曲家馬九皋,大航海家鄭和,政治家賽典赤,清官海瑞,思想家李贄,學者馬自成、蔣湘南,民族英雄左寶貴,文學家丁澎,軍事政治家馬文升,畫家改琦,抗日功臣馬鴻賓,民國高級將領白崇禧,共和國前任副總理楊靜仁,“中國交響樂之父”(音樂指揮家)李德倫,相聲藝術家馬三立和史學大家白壽彝,等等。
回族是古代東西亞文明的中介民族之一。如今,勤勞聰慧的中國回族人民對祖國的繁榮和發展依然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