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族歷史悠久。中國塔吉克族總人口目前正在接近3.8萬人(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時共33,223人;1998年新疆有關統計資料表明,該自治區境內塔吉克族人口已達到36,000余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少數分散居住在該縣以東的莎車、澤普、葉城、皮山等縣,這些縣都設有塔吉克民族鄉。
塔吉克族屬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稱,意即“王冠”。塔吉克族的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若干世紀分布在帕米爾高原東部的操伊朗語的諸部落。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屬于印歐語系伊朗語族帕米爾語支。分為色勒庫爾塔吉克語和瓦罕塔吉克語兩種方言。由于民族交往頻繁,新疆許多塔吉克族人兼通維吾爾語和柯爾克孜語,普遍使用維吾爾文。
塔吉克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許多世紀以來他們在海撥3000米左右的山谷里安家落戶,春天播種一些耐寒作物,初夏趕著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回村收獲過冬,周而復始,過著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
塔吉克族男子穿無領對襟長外套,系腰帶,寒冷時外加羊皮大氅,戴羊皮圓高筒帽。女子穿連衣裙,戴圓頂繡花棉帽,綴有后簾,可以保暖。男女都喜歡穿長統野羊皮軟靴。用毛牛皮做靴底,輕柔堅實,適于攀緣山路。他們都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和奶茶,并以肉食為上好食品,他們的住屋大都為正方平頂,以木石構筑而成。由于高原多風雪,住房比較低矮,四周筑土坑。夏季上山放牧時,多住氈房。
塔吉克族能歌善舞。舞蹈多模擬雄鷹展翅、飛翔回旋的動作。在民間古老的傳說中,鷹是英雄的象征。主要樂器有“那伊”(短笛),也是用鷹的翅膀骨特制出來的。塔吉克族信仰伊斯蘭教,除了伊斯蘭教規定的節日外,對每年三月的春節亦十分重視。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當時塔什庫爾干居住著塔吉克、柯爾克孜、維吾爾、漢等6個民族。其中塔吉克民族約60%都在此居住,占塔什庫爾干人口約78.1%。1954年6月,塔什庫爾干縣首屆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開幕,會議通過了關于成立相當縣級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區的決議,同時建立了自治區籌備委員會。
1954年9月11日,塔什庫爾干召開第一屆人大二次會議,宣布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區的成立。在參加這次會議的代表中,塔吉克族代表占代表總數的83%。9月18日,召開自治地方成立慶祝大會。1955年,改自治區為自治縣。
塔吉克族的主要聚居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位于中國西部邊陲帕米爾高原,東與莎車縣、葉城縣毗鄰,北抵慕士塔格山與阿克陶縣相連,西南與巴基斯坦、阿富汗接壤,西與塔吉克共和國交界,總面積2.5萬平方千米,國界線長888.5千米。縣域內峻峰連綿,有號稱“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和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8,611米)。許多山峰的高度也在海拔5000米以上,諸山之間的谷地一般也高達3,000米左右。高山上終年積雪,冰川高懸,晶瑩耀目,景色壯麗。融化的冰雪匯流成河,奔瀉于千山萬壑之間。發源于喀拉昆侖山的葉爾羌河(中國最大的內陸河塔里木河的三大源流之一)流經自治縣的東部;由明鐵蓋河(卡拉起可爾河)和塔格郭巴什河匯合而成的塔什庫爾干河流經自治縣的東部和北部。在山谷中的河流兩岸,有許多天然牧場、草場和可耕地,水源充沛,灌溉方便,為宜農宜牧理想之地。塔吉克牧民就分布在這些山谷里。塔什庫爾干縣的氣候為高原山區溫寒干旱氣候,四季不分明,只有冷季和溫季,冬長無夏,春去秋至,無霜期短,日溫差大。氣壓低,缺氧,空氣潔凈無污染,透明度好,光照充沛,但熱量不足。太陽輻射量豐富,紫外線強,空氣干燥,降水稀少。
塔什庫爾干一帶蘊藏著許多礦產資源,主要有鐵、寶石、玉石、硫磺、水晶、硅、金、石棉、云母、煤、銅、鎳、錫、石灰石等。其中鐵的蘊藏量最為豐富。
帕米爾高原地勢高,樹木較少,塔什庫爾干縣森林面積1625公頃,由山地天然林、河谷天然林和人工林組成。數量多、分布廣的樹種主要有銀毛柳、密穗柳、沙棘、圓柏、樺樹等,東部山區有較多的落葉松、梧桐等樹木。全縣有可利用草場41.67公頃。縣內溫泉資源豐富,較大的溫泉有羊布拉克泉、塔合曼泉、馬爾羊泉、達布達爾泉等。珍稀野生動物有帕米爾盤羊、棕熊、旱獺、雪豹等。野生藥材有雪蓮、鎖陽、黨參、當歸、麻黃、紫草等。
莎車、皮山、澤普等地的塔吉克族居民,大都分布在離城市較遠的農村。這一帶地處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地勢平坦,氣候溫暖干燥,適宜于發展農業生產。
塔吉克民族熱情好客。對客人不論親疏、老幼和民族,凡是來客和投宿的過路人、生人都熱情款待,拿出家中最好的飲食、被褥來款待。長期以來,牧民依靠這種互相幫助,克服了旅行和游牧時在人煙稀少的牧區不易獲得食物和宿處的困難。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