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做完晌禮的馬朝霞,打開了設在清真寺4樓的“農家書屋”房門。盡管已經收拾得很干凈了,但他還是忍不住要過來再看上一眼。
馬朝霞是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的一名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同時也是當地城關鎮一所名為清真華寺的清真寺管委會成員。
這幾天除了正常的禮拜之外,馬朝霞把時間都花在了這個“農家書屋”的整理上。
“這可是我們花了不少精力爭取過來的。”馬朝霞說。清真華寺的“農家書屋”,是甘肅省在眾多清真寺中設立的第一個“農家書屋”。
為了給“農家書屋”騰出房間,馬朝霞安排清真寺里學經的二十幾位“滿拉”(清真寺經堂學校的學生),用了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騰出了一個原來用來學經的教室,把墻面粉刷干凈,并專門在地上鋪上了地板。
“農家書屋”里,除了10張書桌和20個凳子外,最主要的是800多本圖書。記者在書屋看到,書籍種類涉及農業、科技、法律、商業等諸多領域,還有一部分伊斯蘭教經典。
清真華寺寺管會副主任馬福海說,教職人員和周邊的信教群眾對甘肅省第一個設立在寺院的“農家書屋”最終能落戶清真華寺都非常高興。
“我們的教職人員、滿拉不但要學習《古蘭經》,也要學習科技文化和法律知識,這樣才能提高我們的能力。”馬福海說。
位于甘肅西南部的廣河縣少數民族高度聚集,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東鄉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7.9%。全縣有590處清真寺和拱北,因為在建筑藝術上匯集了古典、現代和阿拉伯等不同風格,融匯回族磚雕、漢族木刻、藏族彩繪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清真寺藝術。
廣河縣也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與夏商過渡期典型文化——齊家文化的發祥地。當地還有另一個身份——中國國家級扶貧工作重點縣。根據當地教育部門統計,廣河縣人均受教育年限僅在5年左右,遠低于8.5年的全國平均標準。
“寺院里大家都要做禮拜,順便就可以到書屋來看看。只有提高了文化素質,我們才能更好地和社會相適應,少數民族才能得到更大的發展。”馬福海說。
“農家書屋”是中國政府為解決廣大農民群眾“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于2007年3月開始設立的。這些書屋為農民提供實用的書報刊和音像電子產品,由農民自己管理。“十一五”期間,中國計劃建立20萬家“農家書屋”,到2015年基本覆蓋全國的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