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草原蟲鼠害生物防治工作交流會在新疆召開,來自農業部、水利部、畜牧總站及全國12個省市的治蝗部門在伊犁河谷粉紅椋鳥、牧雞治蝗點進行觀摩交流。
農業部副部長高鴻賓表示,近年來,由于氣候變暖,草原退化和天敵減少,草原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鼠蟲害頻發,嚴重影響了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各地區應加強監測預警,加大防治力度,著力做好防治工作。尤其要逐步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進一步提高生物防治比例,推進生物防治縣創建,加強關鍵技術研究創新,切實發揮科技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近年來,新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致力于草原生物災害的治理,平均每年完成草原鼠蟲害防治3000多萬畝,約占發生面積的35%,取得了顯著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目前,新疆草原生物災害預警監測和應急防治能力明顯提高,生物生態治理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已基本形成生物防治和應急防治相結合的綜合治理體系,為新疆農牧業生產安全、生態安全和社會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使新疆草原生物災害治理逐步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
全國各省與會代表一行先后到伊寧市巴彥岱鎮蘇阿拉木圖粉紅椋鳥治蝗觀摩點、伊寧縣喀什鄉牧雞治蝗觀摩點和新源縣那拉提阿吾贊夏牧場無鼠害示范區進行了觀摩。記者在伊寧市巴彥岱鎮阿拉木圖粉紅椋鳥治蝗觀摩點看到,成群的粉紅椋鳥從低空掠過,捕食著草場上的蝗蟲。為有效控制草原蝗災,自1999年以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大力開展人工招引粉紅椋鳥100萬余以上,防治蝗蟲200萬畝,并對粉紅椋鳥巢進行了檔案編號。
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畜牧廳介紹,長期以來,由于重牧輕保造成草原環境日益惡化,生態失衡,抵御自然災害能力降低,毒害草滋生蔓延,各種鼠蟲害此起彼伏,新疆每年發生鼠蟲害超過百億,鼠蟲害的頻發加劇了草原退化、沙化和荒漠化,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和生態損失。
自今年以來,新疆草原生物災害危害面積21512萬畝、嚴重危害面積9383萬畝,主要為蟲害、鼠害和毒害草,發生范圍涉及全區14個地州的60多個縣市。經過防治,目前新疆已經完成草原蟲害防治面積673萬畝。其中,化學防治249萬畝、生物防治423萬畝、生態治理面積4萬畝;完成草原鼠害防治1871萬畝。其中,化學防治15萬畝、生物防治1774萬畝、生態治理88萬畝;此外還完成毒害草防除面積18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