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秋生,回族民營企業家,山東臨清三和紡織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十五屆全國總工會代表、山東省政協委員、省少數民族經濟發展促進會副會長、省個私協會副會長、聊城市個私協會副會長、臨清市政協副主席、臨清市工商聯會長,先后榮獲“全國創業之星”、“全國民營企業家社會貢獻獎”、“山東省勞動模范” 等一系列榮譽稱號。而宛秋生最為看重的是另一個特別的榮譽稱號:“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
臨清,地處魯西,現有以回族為主的少數民族17134人。是山東省22個少數民族萬人市(縣、區)之一。他所創建的三和集團始終把“社會和諧、家庭和睦、職工和樂”的“三和精神”作為企業文化核心內涵。宛秋生深知,在作為回族聚集地的臨清,從職工到家庭,由家庭到社會,無不需要以民族團結為前提,沒有民族和合,就不會有社會和合,事業和合,更不會有一個企業的興旺發達。而三和集團所取得的一切成就,無不同和諧的民族關系有關,同民族團結相關。
用宛秋生的話來說,他是民族團結的信奉者,是民族團結的實踐者,是民族團結的倡導者,他要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奮斗終生。
民族團結的信奉者:團結、平等、互助、和諧是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的集中體現。作為一名回族企業家,宛秋生深信“四海之內皆兄弟’,,能團結人,集思廣益,方能成就一番事業。
把2.7萬元變成27億元,宛秋生僅僅用了20年時間。而締造發展傳奇的理念卻樸素而簡單。為人質樸厚道的宛秋生信奉真主,信奉四海之內皆兄弟,堅信能團結人,就能成就事。而正是這樣的生活態度,使得宛秋生在企業發展的任何一個關鍵時期,總是能夠得到及時的幫助。
1988年,宛秋生下崗后,自籌資金2.7萬元,購置8臺舊織布機,租賃5間民房,與朋友合伙做起了生意,創建了臨清市第一家民營企業。創業的第二年,紡織行業滑向低谷,由于難以承受的壓力,朋友撤走合資款,宛秋生“單飛”。但這次與朋友的合作,為宛秋生的企業在艱難中辟出了一片嶄新的天地。
就在企業陷入困境的時候,幾位老太太對宛秋生說,其他的布好買,但松緊布不好買。你的廠子能不能織出來松緊布?宛秋生記住了幾位老人的提醒,把周邊縣的市場跑了一遍,印證了這個信息后,于是他便跑到天津,高薪請來了老師傅,又投資改造了22臺設備緊鑼密鼓地干起了松緊布,產品一上市場便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當年就實現26萬元的產值,上交了6000元稅金。企業就此脫離困境,快速膨脹。先后兼并、購買了5家倒閉破產的企業,使閑置的4000多萬元國有資產得到活化利用,所創辦企業從小到大、從弱變強,實現了低成本、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宛秋生懂得感恩。他對曾給予企業幫助的人都銘記于心。對于市場行情,總會有客戶熱心地給他提供詳實的信息;對于技術改造,總會有高級技術人員愿意施以援手。1996年,看到廠里的設備相對落后,急需技術改造,濟南的一位老師傅愿意提供技術幫助,一舉為他改造了44臺織布機,不僅能生產斜紋床單布,而且及時轉產織出了方格床單布。一時間河南、新疆、東北的客戶紛至杳來。當年就創下了400多萬元的產值。
在這些幫助宛秋生的人群中,民族,不分回漢;在面對困難,共同尋求破解之道的時候,智慧,不分回漢;在直面市場,把握機遇謀求發展的時候,市場,不分回漢。宛秋生常對同族的人說,我們信奉的伊斯蘭教提倡和平、安寧、和諧,主張各民族之間相互尊重,相互諒解,相互學習。沒有這些最基本的生活信條支撐,就沒有三和,遑論其他。
民族團結帶來的是凝神聚力,是文化的融合,是智慧的集結。正是不斷借助這樣的合力,三合集團不斷研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先后開發出了數百種不同紗支,不同花色品種的床上用品和純棉色織服裝面料,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并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4年“非典”以后,企業針對非洲人喜愛蠟印布的特點,集思廣議,審時度勢,大力調整產品結構,加大生產研發力度,目前企業已擁有蠟印布生產線12條,年產布2.2億米,占世界蠟印布市場份額的27%,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生產加工基地。
三和集團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的代理制度,在國內組成了一張北至東北,南達廣州,西至蘭州,東到上海的全國代理商銷售網絡。“四海之內皆兄弟”。而兄弟間的合作講的是誠信,講的是互助,互信。在宛秋生的腦海里,合作伙伴,從來不會因為民族的一不同而有隔閡,而區別對待。對客戶發來的訂單和樣品,企業在最短的時間內就可以生產出產品,從而不失時機地搶占國內外市場先機,形成了“應變之策在于‘準’;領先之道在于‘快’;活力之源在于‘信’的經營特色”。不管是和誰合作,企業絕不失信用、丟人格。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三和集團對金融部門,企業在任何情況下都保證能按期付息、按期償還貸款。“3A”,級信用企業、“A級納稅信用等級單位”——這是對宛秋生以誠待人的注腳與最好的說明,在宛秋生的字典里,誠,從來都是和合精神的核心。
宛秋生是民族團結的信奉者,更認為自己是民族團結的受益者。宛秋生是土生土長的臨清人。臨清隨大運河的興盛繁榮昌盛五百年,“繁華壓兩京,富庶甲齊郡”。“南有蘇杭,北有臨張”。而臨清的繁華從來都是民族團結,共同進步的結果。只有民族團結才能形成發展的合力,既可以集中人力物力抗災,可以進行大型工程建設和修繕,有利于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也有利于文化經濟的多樣性。而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一種和合文化,正是基于多元一體、和而不同、民族凝聚、求同存異基礎之上的民族團結,才造就了臨清繁華的往昔。
三和集團的發展,依靠的就是民族和合帶來的推動力,只有民族團結才能出生產力!對國家是這樣,企業亦然。沒有民族的團結,就沒有三和。
目前,企業管理人員495人中,漢族356人,占72%,回族130人,占28%;基層員工15000人中,漢族人占69%人,回族職工4700余人,占31%。公司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無分親疏遠近,無分回漢兩族。2008年,企業在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競爭力、出口創匯、主營業務收入”三方面均列入全國同行業百強,企業還通過了“IS09000認證”,主導產品蠟印布獲得了“國家產品質量免檢證書”。
民族團結的實踐者:民族團結無小事,大愛皆在細微處。作為一名民族團結的受益者,宛秋生踐行“博愛大公”的觀念,他不分老幼,不分民族,將民族團結體現在時時處處。
說宛秋生是民族團結的受益者毫不為過。憑借著自身努力與不斷提升的智慧,宛秋生成就了一番“大事業”:他所創建的三和紡織集團是“全國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主要產品遠銷全國少數民族聚居區特別是穆斯林聚居區。近年來,集團先后榮獲“全國誠信守法鄉鎮企業”、“全國再就業先進集體”、“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全國500家最大私營企業”、“全國紡織行業50強”、“山東省百強私營企業”、“山東省光彩之星”、“山東省文明誠信標兵”等數十個省級以上榮譽稱號。企業經濟效益列全國同行業第二位,出口創匯列全國同行業第五位。目前,企業占地1600畝,總資產27億元,擁有員工15000人,形成了30萬紗綻,8600臺織機,12條蠟印生產線,2條色織布生產線,3條印花浴巾生產線,一座6萬千瓦熱電廠,兩座大型污水處理廠的生產規模,成為擁有知名品牌、主業突出、核心能力強、國內有位次、國際有聲望的大型企業集團。2008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34.2億元,利稅4.5億元,外貿出口1.92億美元。就在受全球金融危機沖擊的今年上半年,公司依然發展穩健,實現銷售收入16.59億元,利稅2.25億元,外貿出口8382萬美元。
而讓宛秋生最為受益的,可能卻是另外一件事,這件事是他生命里的隱痛,但同時成為開啟他要終生實踐促進民族團結大業的智慧之光。
1992年12月6日,在去上海購買化學顏料回來的路上,宛秋生因患感冒,而又需要火急火燎的趕路。在返程經過的費縣地界,不幸罹遭車禍。當時宛秋生內臟出血,一條腿粉碎性骨折,生命危在旦夕。唯一的目擊者——一漢族彭姓農民截了幾十輛車都沒有停下來,最后冒著生命危險,站在公路上一動不動強行攔車,才截下一輛車把宛秋生送到了醫院。由于救治及時,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宛秋生才保住了命。令宛秋生更為感動的是,這位漢族農民兄弟旋即又回到出車禍的汽車旁,保護汽車和買來的顏料。駕駛室里1萬多元的現金和車上的貨物毫厘未少。
宛秋生全家真心感謝漢族農民老彭的救命之恩,以后兩家就成為了不同民族的異性兄弟,當成親家走動。為了答謝,宛總還把老彭的兒子和女兒接到企業來工作。老彭家兒子結婚,宛總讓人送去了厚禮;宛總女兒結婚,派專人專車去接老彭一家來共同高興一番。
這件事,在臨清當地奉為美談。而對于宛秋生內心更深的觸動則是,人心之內的真善美,從來不會因為民族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古蘭經》中所體現的“博愛大公”,不僅僅要在民族之內傳播,更應該在四海之內傳播。真正的博愛大公,應該不分老幼,不分民族。
民族團結無小事,大愛常在細微處。不管是漢民還是回民,家里攤上自己解決不了的大事難事,只要開口求助宛秋生,他總能給予資助,幫助解決問題。不開口,只要他聽說了,也會熱心相助,善事有巨細,善心卻無大小。
臨清市實驗中學高三學生栗學忠父母雙亡,生活非常困難,但刻苦攻讀,宛秋生知道后,給予無私資助,后來栗學忠順利考上了東北電力大學;河北省臨西縣有一位叫趙連菊的小姑娘,父親去世、母親患精神病,還有一個7歲的小弟弟,14歲的她早早地挑起了整個家庭的生活重擔,他知道后親自給小姑娘送去了全套的生活用品,并承諾每月發給300元的生活費,一直到她成年;臨清市實驗中學的學生劉雨亭,父親是精神病人,母親去世了,她只能跟隨姑姑生活,家庭生活十分困難。宛秋生每學期都按時給她交學費、買生活用品,使其得以順利完成學業;農村青年李培厚,在一家個體企業打工受傷后,兩個胳膊粘連在一起無法生活,實在沒辦法了直接給宛秋生寫信求救,宛秋生派人送去1.5萬元,將其治好,李培厚的家人非常感激,拉了一車自家種的大西瓜到公司表示感謝;宛秋生從當地《聊城日報》上看到陽谷縣城一殘疾人的兒子患上了白血病,家庭十分困難,他當時心情很沉重,就讓企業的工會主席當天拿著報紙找到這位殘疾人,送去1萬元捐款,并不讓透漏任何信息,接受捐款的殘疾人從汽車牌號上打聽到企業的名稱,告知了媒體,聊城日報記者要來采訪,宛秋生一口回絕,他說:“默默地作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完全是應該的,不值得宣傳”。
伊斯蘭教提倡尊老愛幼,慈善仁愛。和諧的社會,離不開最基本價值觀與傳統美德薪火相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臨清,都知道宛秋生關注個人與家庭,關注文化與教育。他先后捐款50多萬元,使400多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使100多名上不起大學的學生圓了大學夢。這里面,既有漢民,也有回民;10多年來,他堅持每年春節拿出40多萬元專款救濟特困下崗職工1500多人,每人每年一袋面、10斤肉、10斤油。這里面,有漢民,也有回民;救助當地疾人130人,每人每年一袋面、10斤肉、10斤油,這里面有城里人,也有鄉下人,有漢民,也有回民。每年中秋節和春節都為當地敬老院的老人們送肉、送油,這里面,有漢民,也有回民。
宛秋生在很小的時候,常常看到老母親用一塊一塊小皮子,縫制成千張襖。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細節,啟發了宛秋生的大智慧。集腋成裘,跬步千里。不管是做企業的宛秋生,還是熱心推進民族團結與公益事業的宛秋生,都一直在堅持在細微之處傾注真情大愛——每個人都可以在微觀可行的小事上,用心、堅持,都會有大的收獲。
宛秋生的行為感染了很多人。三和集團現有15000名職工,其中有4700多名是回族職工,這么龐大的員工隊伍,卻從來沒有過哪怕是細微的民族沖突。回民職工幾乎占到職工總數的三分之一,但是三分之二的漢族職工,都非常自覺地尊重回族職工的生活習俗。在這里根本看不出誰是漢民誰是回民,不管是漢民還是回民。誰家有婚喪嫁娶大事大家都去湊份子,都去幫忙,關系十分融洽。工作中更是互幫互助共同進步。而作為董事長的宛秋生,對企業職工不管是漢族還是回族,凡是婚喪嫁娶之事,只要是他知道,一定親自到場。如果萬一不能到場,必是以禮致意。
宛秋生常說,在幫助人時,在使這個世界向好時,一定要這么想,少了我怎么行?把自己的力量看得大一些,這樣,才不會輕易放棄。再小的,微不足道的力量,堅持實踐下來,都會使這個世界變得美好。
而正是宛秋生所說的微不足道的力量,去堅持實踐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卻真正反映出一個人維護民族團結的博大胸懷和高尚情操。
民族團結的倡導者: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是新時期民族工作的主題。宛秋生仰承國恩,回哺社會,以維護和促進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為己任,為達到民族與社會的兩相和諧不遺余力。
作為一名回族企業家,宛秋生在穆斯林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作為一名穆斯林、一名受黨教育多年的民營企業家,他更是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堅定,愛憎鮮明。他經常說,要像愛護我們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要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幸福生活。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確保社會穩定,是包括回族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最根本利益。誰要是反對黨和政府的領導,違犯國家法律法規,我們就同他做最堅決的斗爭。
在前些年的“陽信”事件和最近發生在新疆烏魯木齊的“7 .5”事件中,宛秋生立場堅定,態度堅決,旗幟鮮明,奔走相告、大聲呼吁廣大穆斯林群眾,一定要相信黨和政府,堅守教義教規,不要盲目信謠、傳謠。在他的積極努力和影響下,臨清市少數民族群眾沒有發生一點波動,維護了社會團結和諧穩定的大局。
宛秋生常對身邊的穆斯林講,我們伊斯蘭教主張對人友善、寬容,主張當行則行,行止有度,絕不過分。謹守“中道”是伊斯蘭教對每個穆斯林的要求。與社會、個人和諧相處是“中道”的核心。我們穆斯林要學會用和諧的思維認識社會,用和諧的態度對待問題,用和諧的方式處理矛盾。只有在為人處世中堅持“中道”原則,才能真正達到民族與社會相和諧。
宛秋生對擔負為少數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群眾提供特需用品的任務非常看重、十分珍惜。近年來,他不斷投巨資更新設備、優化工藝,開發新產品,寧可停產其他產品,也要千方百計保證少數民族用品的生產和質量,把黨和政府的關愛真正送到少數民族千家萬戶。
伊斯蘭教義要求人們做到與人為善。與人為善必須做到講善言和積極為善。伊斯蘭教的善事包括很多,除了作為穆斯林的日常功修外,還有從物質上或從精神上幫助他人、調解爭端、維護大眾利益、和睦鄰里、講求信義等等。對于民族的公益事業,宛秋生也一直非常熱心。多次主動捐款為臨清清真寺修路、建水房,救助失學兒童,幫助患大病的穆斯林群眾,主動承擔印刷6萬多冊“伊斯蘭百問”、“穆斯林準則”書籍的費用,還將自己企業的一輛生產用車改造成喪葬車,企業免費提供汽油和司機,全天候、無償地為臨清市廣大穆斯林群眾服務。臨清市區內兩座清真寺、一座女寺全年做禮拜沖洗燒水用的煤全部由宛秋生提供。據不完全統計,20年來,他累計為臨清少數民族事業捐款、捐物達200多萬元。最近,他又捐款90多萬元,正在重建臨清市區內的唯一一座清真女寺,受到了臨清和周邊縣市廣大穆斯林群眾和社會各界的好評。
宛秋生倡導民族團結,他本人也在和合、安寧、和諧的民族關系與發展環境之下,壯大了自己的事業。在企業不斷發展的同時,宛秋生時刻銘記三和集團“仰承國恩、回喃社會”的企業精神,主動為國家分憂、為民族團結盡力、為身邊群眾造福。特別是去年第四季度以來,企業在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的情況下,想盡千方百計,克服重重困難,堅持不裁員、不減薪,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據不完全統計,20年來,企業堅持不懈地安排回漢兩族下崗職工、待業青年、農民工,僅目前企業就擁有職工1.5萬人,宛秋生也被評選為“全國再就業先進個人”。
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5.12”大地震后,他整整一天沒離開電話,組織捐款、聯系救災物資,夜晚還親自去裝車,這一次他自己捐款125萬元,企業職工捐款41萬元,公司用這166萬余元資金購買了2000架帳篷、15000條毛巾被、10000箱方便面、連夜組成販災車隊,第一時間將救災物資直接送到四川什邡少數民族群眾手中。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宛秋生董事長為民族團結和社會各項公益事業捐款捐物達1000多萬元,他因此被評選為“聊城市慈善之星”、“臨清市慈善大使”。人口910人,260戶,可耕地200多畝,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村民收入來源主要靠蔬菜大棚種植、打工經商。部分村民家境貧寒,村里生活環境也比較差。針對上述情況,宛秋生帶著公司幾位副總找到唐窯村委,和他們一起分析原因,共同制定脫貧致富、整治村容村貌的方案。根據幫扶方案,公司出資12萬元為村里修建了水泥路,將主要干道連在一起,徹底為唐窯村解決了行路難的困擾,隨后又拿出25萬元幫助村里建立起長達1200米主排水道,從根本上解決了村里排水問題。企業還將村里130多名待業人員安排到企業,讓他們有活干、有飯吃,僅工資一項,該村每年收入就達120多萬元,使一百多個家庭擺脫了貧困。為了能讓村里的老人安享晚年,企業對村里年過60歲的老人每月發放100元的生活補助金。
在此基礎上,宛秋生還有更長遠的計劃。企業將幫助該村新上一個粉煤灰制磚廠,該廠每年可為村集體創收60多萬元。同時把唐窯村的治理規劃納入企業整體規劃之中,通過企業與村委的共同努力,力爭盡快把唐窯村建成“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樣板村。
在山東省工商聯召開的“民企幫村工作會議”上,宛秋生作了典型發言,企業被評為“省民企幫村先進企業”。
宛秋生認為,如何處理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是衡量一個宗教是否能夠參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在社會轉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新形勢下,和社會主義社會相協調、相適應,積極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是全國各族穆斯林有識之士的共同愿望。這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防止伊斯蘭教同社會發生沖撞,確保自身穩步發展的必然趨勢。就伊斯蘭教本身而言,不但可以做到兩者的相協調,而且可以為營造一個和諧社會做貢獻。
三和集團在全市民營企業中率先建立了黨、團、工會組織,建起了職工宿舍樓、圖書館、閱覽室、電視廳及職工培訓教育中心,定期舉辦職工聯歡晚會和文體活動。投資600萬元興建了以運河歷史文化為內涵的企業園林“宛園”、“三和博物館”和“《金瓶梅》微縮景觀館”,成為充分展示運河文化神韻的亮麗風景。每年正月十五,企業就組織舉辦大型燈會,免費向社會開放,元宵佳節,華燈流光溢彩,游人如癡如醉,整個宛園成為廣大市民休閑娛樂的一大景觀。投資建設了一座四星級的“清真文化主題旅游飯店”,并成功舉辦了“2009中國運河名城(臨清)清真文化美食節”,熱情接待了寧夏自治區民品企業考察團,為臨清加快建設經濟文化旅游強市,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在宛秋生的帶動下,現在的臨清,涌現了一批像他一樣熱心于推動民族團結的團體與個人。無論回漢,都深切地認識到只有民族團結,才能凝神聚力,凝智聚賢,才能以此做為事業起始的基點。他們都把維護民族團結當成了生活的常識,并轉化成為自覺的行動。如今的臨清,民族團結已成為一種共識,回漢之間相互尊重,相互學習,求同存異,不僅尊重對方的習俗,也尊重對方的文化與價值觀念。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并存,民族大同。
作為促進民族團結的典型和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標兵,宛秋生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并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富而思源、富而思進、致富不忘國家,始終大力倡導民族團結,為臨清經濟快速發展、民族團結進步、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