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摘自2010年8月2日鳳凰衛視《總編輯時間》,“微言大義 中國夢:希望大國崛起根源于文明崛起”
演講一開場,龍應臺以1949年后臺灣的音樂演變,來解說臺灣歷史與民情的轉變。她說,她小時候都是聽著《反攻大陸》長大,在國民黨教育下讀著國民黨的“教材”;到了1978年臺灣人的夢開始破碎了,1979年臺美斷交,臺灣被孤立成為國際孤兒。這過程里,有些人覺得被拋棄,有些人的“中國夢”因情感認同反而被強化了,所以當時出現一首歌《龍的傳人》。龍應臺說,如今臺灣民主亂象,包括藍綠紛爭、本省與外省,還有立法院的打架,在她看來,這都只是表面,“大家不要被表面給騙了”。不管臺灣民主怎么亂,在她看來,臺灣人都有著相同的價值觀,這價值觀就是從小被教導的“禮義廉恥”。
龍應臺指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構成了臺灣社會價值觀的基座,而且永遠不會改變。包括當初紅衫軍包圍臺灣“總統府”時,很多民眾升起的天燈上就是寫著“禮義廉恥”四個字。她強調,這是臺灣人的夢,是可以與大陸人共同擁有的夢,也就是兩岸人民基本的價值觀。龍應臺指出,她看一座城市的文明尺度是,這座城市怎么對待精神病患、對待民工、盲流;也包括多數怎么對待少數,“當然也包括13億人怎么對待2300萬人”。
最后她引用80年代《野火集》風聲鶴唳出版后,離臺赴歐前留下的一句話:“今天晚上站在這里說話,深怕帶來什么后果,但我有夢,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在任何地方講我們想說的話,我們的下一代有免于恐懼的自由”。
由《南方周末》等聯合主辦的“2010中國夢踐行者致敬盛典”7月31日下午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頒獎。在知名作曲家郭文景作曲的“中國夢”主題曲中,學界大家吳敬璉、“揭黑記者”王克勤、導演吳宇森、世博局名譽主席吳建民、作家龍應臺、導演姜文、藝術家徐冰等7人獲頒“中國夢踐行者”致敬杯,易中天、陳丹青、白巖松等對話嘉賓隨后與7位元被致敬者展開了精彩對話。
主辦方提出的本屆“中國夢踐行者”的甄選標準是:體現了中國新魅力的人,兼具家國情懷和公民意識,通過卓絕的努力,在所在行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是創造當下中國奇跡的中國人中的優秀代表。目的是激勵更多的中國人做更大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