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先君,字瑞生,西安人,回族,清光緒七年(1881年)農歷六月初八日生,1934年農歷三月二十一日病逝,享年53歲。
先君是陜西省著名回族實業家、教育家,曾為陜西省民族經濟和教育的發展做出杰出的貢獻。
先君幼年聰敏好學,曾在陜西回民起義時重要人物馬伯齡家的私塾中學習5年,以后又隨李和村拳師習武,為“武學生員”。
清同治年間陜西回民反清起義失敗后,除了被秦嶺隔斷的陜南以外,原遍及全省的百萬回民,僅只剩下西安城內的萬余人茍延活命。辛亥革命爆發,首倡“五族共和”才給他們帶來了一絲解脫壓迫的希望,馮先君在集市召集大眾大談其回漢團結,民族平等,遂被震驚的當地回民給他起了個綽號叫“開花”(當時稱大炮為開花)。此后10余年,先君行走天涯,往返秦隴,遍歷鄭州、洛陽、天津、北京、上海和漢口等地,廣交回、漢及外國朋友,眼界大開,遂以振興回族經濟提倡回族教育為己任,生平為之奮斗不息。
1924午,光君被推舉為即將面臨倒閉的德泰光煤油莊的董事長兼總經理。隨后,先君大力整頓開拓,改油莊為股份有限公司,并聘請精通業務的漢族人員在財務、進貨、推銷等重要部門任職并帶回民徒弟。同時大力改善火車在河南陜縣卸貨后到西安的水陸運輸,保證了貨運暢通,并且杜絕了沿途漏油、偷油等問題,經過10年的苦心經營與開拓,公司的銷售品種便由單一的美孚煤油擴大到虎牌和鷹牌煤油、飛馬牌汽油和機油、美孚和鷹牌蠟燭以及美孚油燈和凡士林等。其中僅煤油一項,3年內便由月銷千余桶增加了10余倍,占全省銷量的一半,在當時的陜西同行業中使這一回族企業居于領先地位。
除了全力經營德泰光以外,先君在西安先后開設德興和、仁中利和同義成商店和西來堂飯莊。并無償提供資金,幫助其他回民,如給馬贊侯的“工藝傳習所”資助3臺縫紉機以促進其發展。因此,其中有發家者,形象地感激說:“我家的面發起來是馮家的酵子。”
同一時期,先君聽從老友武漢回族實業家陳經 (陳解放后任湖北省副省長)先生的建議,趨向發展工業。于是,他看準關中盛產棉花可打包運銷滬、漢盈利,于是和上海銀行合資創辦“西北棉花機器打包廠”。打包廠在關中東部產棉區的渭南購地30畝建廠,向德商行禮洋行購進了德國機器,并聘請蘇聯人尤爾柴夫為打包廠工程師。全廠職工近千名,回漢都有。打包廠的建成,使陜西回族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本民族的現代工業和產業工人。投產后的第二年獲利13萬元,也使回民股東第一次分到了豐厚的工業紅利。
先君重視西安回族的教育事業,于是聯絡韓子云、李和材、賈吉安、白九皋等,倡導成立了陜西回族促進會。經過一段籌備,1922年便在化覺巷清真寺前院興辦起一座“義學”,命名為“精一小學”,由先君親任校長,聘請優秀的漢、滿、回族教師教授國文、算術、珠算、常識、手工與美、音、體課程。學校的經費是民辦資助。先君不但慷慨解囊,而且還自費為學生縫制校服數十套,購置了軍樂隊的校號。70多年后則發展成為現在的西安市回民小學。
此后,由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受當時解放婦女思潮的促使,先君不顧守舊勢力的反對,并說服了一些開明的家長和阿訇,于1928年自費創辦了陜西回族的第一所女子學校,稱“淑德女子小學”,并給愛女命名“育媛”帶頭進入學校。該校有回族女生五、六十人,曾先后聘請漢族女教師南碧泉,王玉君講授國文等課,體育活動則為踢毽子、跳繩。同時為了回族的實際需要,又聘請了一位兒歌師娘在下午教授阿拉文何伊斯蘭教宗教知識。從而培養了西安回族的第一代女學生。
由于先君一生兢兢業業于創業和熱心公益慈善事業,所以先后被推舉為陜西省石油業同業公會主席,省商務會常委、省賑務會顧問、陜西回教公會主席和省回教抗日救國會主席等。在楊虎城、邵力子駐陜期間,被聘為省政府參議,并各贈“譽隆寰貴”和“望重鄉里”匾一面。此外,還獲北京政府大總統黎元洪褒獎的“急公好義”題贈匾和銀質嘉禾章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