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合資源、突出重點、連片開發,積極實施區域層面、產業鏈層面的農業重大項目、專項行動或試驗示范
適應發展現代農業和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的要求,加快財政支農資金的整合,形成按區域或產業鏈整體推進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發展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格局,重點瞄準影響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發展的瓶頸環節和關鍵領域,增強農業基礎設施的系統、配套功能。在農業基礎設施方面,“十二五”期間,要突出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農業主產區灌溉水源工程、大型灌區改造和續建配套工程建設、農村電網改造、農村路網改造、農村信息網絡建設,積極加強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重點縣、農村信息化建設示范縣、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重點市等專項行動。國家已明確提出要抓緊實施糧食戰略工程,推進國家糧食核心產區和后備產區建設,以縣為單位集中投入、整體開發。建議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領域,加緊實施國家主要農產品供給戰略保障工程,通過規劃先行、集中投入、整體連片開發的方式,加強對糧食、棉花、油料、生豬、肉牛等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建設的支持力度,推進其核心產區、后備產區和戰略接續區建設。通過財政補貼、以獎代補等方式,啟動主要農產品生產大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專項工程,鼓勵其利用中央和省級財政的支持資金,因地制宜地加強縣域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議對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冷藏、物流、電子商務設施建設,實行專項補貼并不斷加大投入。鼓勵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強區域化或產業鏈一體化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支持現代農業、特色農業試驗區或示范區建設。發展現代農業和特色農業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要求有良種和良好的資金、技術、勞動力、基礎設施作為保障,還要求有市場創新、制度創新、經營方式和發展模式的創新作為支撐。因此,按照整合資源、突出重點、連片開發的思路,通過項目帶動的方式,圍繞發展現代農業或特色農業,開展區域層面的綜合試點和試驗示范,或組織實施相關重大項目,可以更好地促進區域層面的農業發展和現代農業建設,連片挖掘農業內部的增收潛力。借此,可以整合集成農村金融、農業保險、農民培訓、財稅支持、科技支持、營銷服務、信息服務等資源,促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和農戶的分工協作,推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營模式的創新,形成支持現代農業或特色農業的聯動機制。在建設現代農業、特色農業試驗區、示范區的過程中,要注意按照產業鏈一體化的方式,突出加強科技支持,培育科技成果進入農業的長效機制,鼓勵農業發展的理念創新和模式創新。
二、加快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和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構建,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生產性服務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牛鼻子”,也是現代農業最具潛力的增長點。要面向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順應農村經濟社會結構轉型和城鄉一體化的趨勢,積極引導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和農業分工分業的深化,加快構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區域體系,引導城市生產性服務業更好地帶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為發揮生產性服務業對農業發展、結構升級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創造條件。通過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規模擴張、結構升級和城鄉統籌,更好地帶動農業發展、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通過生產性服務業的專業化、規?;吞厣l展,更好地促進現代農業或特色農業產業體系的形成,為增加農民收入提供強大支撐。各級政府要把促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作為轉變政府職能的突破口;把政府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放到加強農業基本公共服務,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上來。為此,要注意以下問題: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重點加強良種繁育和示范推廣體系建設、動植物疫病防治和預警體系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體系建設,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檢驗檢測技術及良好農業規范的推廣機制,促進區域層面或產業鏈層面農業技術的組裝、集成和示范推廣。在增加農業科技投入的同時,按照“人事上收到縣、職能下沉到片、服務瞄準到位”的原則,加快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改革,鼓勵公益性推廣機構和人員面向區域主導產業的發展需求,積極進行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研發推廣。在一些區域主導產業分布密集、需求集中的地區,鼓勵打破鄉鎮界線,跨區域設立面向主導產業的專業科技服務站或農技服務中心。通過財政補貼、財政貼息和項目、貸款支持等方式,鼓勵各類示范戶、示范園、示范村、示范鄉鎮、示范企業和示范基地發揮典型帶動作用,努力形成“撥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效果。積極發揮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行業協會、農民經濟技術研究會對農業科技創新和發展模式轉變的引領、帶動作用。完善激勵機制,鼓勵各類科技人員面向農業產業化或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特別是瞄準區域農業主導產業或特色農業發展的瓶頸科技制約,積極開展創新創業,形成科技人員創業帶動農民創業的良好氛圍。
面向區域農業主導產業或特色農業的發展,加強公共創新和服務平臺建設。鼓勵通過農業發展理念的創新,帶動區域農業主導產業的科技創新和發展方式轉變,積極發揮公共服務平臺對推進農業專業化、規?;?、品牌化、標準化和特色化的引領、支撐作用。按照需求導向、適度超前、服務集聚的原則,以服務現代農業產業集群或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為重點,通過服務業引導資金積極支持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密集區建設,完善其運行機制,借此為促進農業結構升級和功能提升創造條件。
鼓勵發展各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和農業中介服務業,如農機服務、農產品物流服務、農產品市場咨詢服務等。尤其要注意通過財政補貼、財政貼息、稅費減免等措施,加大對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的支持力度,圍繞上述方面,以支持農業主產區和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帶、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為重點,加強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注意利用服務業引導資金,或鼓勵地方政府設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和特色農業的需求,加強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戰略性環節、關鍵性領域和管理模式創新的引導與支持。完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政府采購制度和稅費減免政策,鼓勵政府支持的現代農業項目和骨干工程優先支持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新辦企業實行一定時期的減免稅政策。通過財政補貼、財政貼息和稅收、信貸優惠,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產品行業協會等在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中發揮載體作用。
三、因地制宜,科學確定支持不同類型地區農業發展和結構調整的重點
在我國不同類型地區之間,區位和經濟社會條件差異懸殊,農業發展的基礎和比較優勢也有很大不同。因此,為了更好地挖掘農業內部的增收潛力,支持不同類型地區農業發展和結構調整的重點也應有所差異。
東部地區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程度較高,發展現代農業、高效農業和出口導向型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在這些地區,企業家素質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較強,區域融資環境和基礎設施條件較為優越,資本和技術力量較為雄厚;農業分工分業的條件較為成熟,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較為發達,且開始呈現信息化、規?;⒏叨嘶图夯l展的態勢;東部地區城市人口較多,城鎮群較為發達,且包括了我國發展勢頭最好的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隨著生態環境問題的突出和城鄉消費結構的升級,以及發達國家消費示范影響的增強,這些地區對農業生態保護、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等農業非產品功能的需求正在迅速擴張,發展都市農業、城郊農業的需求較為集中,條件也較為優越。因此,支持東部地區的農業發展和結構調整,應該重點瞄準發展現代農業、高效農業和出口導向型農業,綜合運用財政補貼、稅費減免、以獎代補、財政貼息和金融支持等手段,加強對設施農業和農業發展集群化、產業化的支持,積極引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和都市農業、城郊農業、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為此,要突出加強對農業公共服務平臺、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農業科技示范園、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密集區和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的政策引導與資金支持,為發揮東部地區在我國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中的示范作用創造條件。
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發展農業生產的比較優勢顯著,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增加主要農產品供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與現實作用。應把國家支持糧食和主要農產品核心產區、后備產區建設的重點放在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鼓勵這些地區利用資源優勢和農業基礎,加快發展畜牧業、林業、漁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綜合運用財政補貼、稅費減免、以獎代補、財政貼息和金融支持等手段,突出加強對這些地區主要農產品優勢產業帶、農產品加工業公共服務平臺、農產品物流體系特別是重大物流節點和物流通道、批發市場體系和信息網絡體系等建設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通過設立農產品加工業科技創新專項和營銷能力建設專項,重點引導這些地區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的產業升級和市場開拓。
西部地區地域遼闊,農業物種資源豐富,地形、氣候、生態環境復雜多樣,但生態環境脆弱,是我國發展特色農業最具潛力的地區。其中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在資源環境方面又有很大不同,如西南地區水多土少,林草資源豐富,具有發展草食畜牧業和林業、漁業的優勢;西北地區水少土多,光熱資源豐富,具有發展高附加值林果業和草原畜牧業的長處;結合該地區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發展觀光農業、旅游農業也有良好的條件。應把支持西部地區農業發展和結構調整的重點,放在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及其產業化經營方面,重點支持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鼓勵發展面向特色農業的生產性服務業和節水農業、生態農業等,突出加強特色農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特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面向發展特色農業的倉儲、物流、批發市場和品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