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26日舉行的中阿經貿論壇理論研討會上,多位國內聲名顯赫的中阿外交官員、專家匯聚一堂,就各自熟知的領域發表主題演講,共話中阿關系大計。雖然發言的主題各異,但中國前駐沙特、埃及大使吳思科的一句話表達了所有與會專家的心聲,“寧夏舉辦中阿經貿論壇,正逢其時!”
吳思科認為,在第二輪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吹響之時,寧夏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寧夏對阿拉伯國家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和人文優勢,舉辦中阿經貿論壇當仁不讓,也責無旁貸,這也為中阿關系搭建了一個新平臺,注入了新活力。他相信,寧夏一定會將論壇辦成一個展示西部乃至中國的“櫥窗”,而不只是局限在銀川或寧夏。在這樣的前提下,利用寧夏的特色產品,打開廣袤的阿拉伯市場,對寧夏,甚至是中國,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所長朱威烈的演講題目是《把握機遇 選準路徑 實現寧夏新騰飛》。他認為,寧夏舉辦中阿經貿論壇占全了天時、地利、人和三大條件,天時指在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大調整、大變革之際,阿拉伯國家與中國的關系經受住了考驗,論壇符合雙方發展的現實和未來趨勢,也符合中國外交政策走向;地利指寧夏是中國唯一的回族自治區,與阿拉伯國家有著天然的聯系;人和指回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之一,在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作用明顯,是建設和諧社會、推進民族團結、宗教和諧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他對寧夏選擇走國際化道路給予高度評價,寧夏與北京、上海等地雖然差距很大,但發展有目共睹,銀川等城市在國際上嶄露頭角,通過論壇將自己推介給全世界,眼光長遠。
在寧夏如何借助論壇實現發展這個命題上,與會專家發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見。如朱威烈建議,加強內聯,打造品牌,以經貿開路,重視政治、社會、文化、文明生態等領域的均衡發展;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院長劉鴻武建議探索國際金融合作新途徑,拓展中阿的經濟合作空間與渠道;中國前駐黎巴嫩、伊朗大使劉振堂重申了寧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在國際認證上的缺陷;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所專家王林聰希望寧夏細化配套措施,發揮論壇的倍增效應,通過一些列節會,實現效益最大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