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黨委常委、銀川市委書記崔波在永寧納家戶與穆斯林群眾親切交談。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之際,胡錦濤主席親筆題寫鼎名----"民族團結寶鼎",贈與寧夏。
大型回族舞劇《月上賀蘭》備受好評。 資料圖片
炎炎夏日,回族老人為駐寧某部官兵送來西瓜。
回漢少女一起觀看文藝演出。
2010年8月26日上午8點多,銀川市行政中心2樓7號會議廳,銀川市2010年民族團結月暨開齋節古爾邦節系列活動新聞發布會召開。這是自199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將每年的9月份確定為“民族團結月”以來,銀川市在回族團結工作上精心打造的一張金名片。
在8月26日當天,外交部前副部長、外交學院前院長、前駐科威特和埃及大使楊福昌,前駐沙特、埃及大使、現任中國中東問題特使吳思科,以及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對外經貿大學、云南大學、中國國際問題戰略研究中心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72位知名學者,來到銀川參加中阿經貿論壇理論研討會。學者們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對西部大開發10年間銀川在民族團結方面取得的成就贊嘆不已,在隨后兩天的走訪中,學者們更是深深地感受到了盛開在銀川的民族團結之花發出的芳香。
生活實景一:在中國很多地方,當人們意見不一致但需要表決一件事時,總會聽到一句“少數服從多數”的話,然后,大家按多數人的意見決定這件事的走向。而在銀川,當一幫人決定去就餐時,十多個人中哪怕只有一個回民,大家都會毫無爭議地去清真餐館就餐。
生活實景二:2009年10月29日,銀川市為首批12個歷史文化遺跡標識點揭幕,解放東街永康巷口老市委大院東側出現了一塊石碑,上面赫然寫著“回紇清真寺舊址”的字樣,這是迄今志書中所見寧夏最早的清真寺舊址。如果以這個清真寺為端口,放舟回民在銀川生活的時光之河,自然會看到晚清、民國、解放前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代清真寺,構成了這條河流兩岸美麗的人文風景,而現存的500多座清真寺不僅是44.5萬回民的禮拜之地,更是一道融宗教、建筑于一體的城市景致。
生活實景三:10前,永寧縣楊和鎮農民納永福離開家鄉到南方做生意,近日回到永寧縣后,幾乎找不到家了:楊和鎮北邊的那條破舊的小街道變成了沿黃(河)標志性旅游景區景點——納家戶回族風情街。這個集特色餐飲、民俗文化、旅游紀念品及土特產品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回族特色文化展示商業街正成為寧夏回族第一街。納永福童年時期在街道北邊玩耍的荒地上,如今已經成了國內唯一的中國回族文化習俗陳列展示場所——“中華回鄉文化園”。
生活實景四:10多年來,每年的9月,在銀川光明廣場、清真寺等場合,銀川市安排的民族團結月活動中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專題講座、義診宣傳、科技下鄉、結對幫扶辦實事、散居少數民族聯誼活動和清真食品專項檢查等活動舉行,碰到古爾邦節和開齋節期間,還會有慰問賀節、宣傳咨詢、回族文化展示、廣場專題文藝演出、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購物節、清真飲食文化論壇、回鄉風情運動休閑旅游活動等內容。
生活實景五:1999年年底,丁麗娟隨做生意的父親從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來到銀川就讀,按照當地的移居條件,她如愿進入回民三小、回民中學和唐徠回中就讀,10年過去了,今年夏天,她在高考中還享受到了民族地區學生的加分照顧,考進了中央民族大學。
宣傳先行
民族團結傳馨香
銀川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總人口170.18萬余人,56個民族成分齊全(坐落在銀川市西夏區的北方民族大學即56個民族齊全),其中回族人口44.5萬人,占總人口的26.2%。西部大開發10年間,銀川市在大力推動經濟建設的同時,始終把民族工作作為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全局的一件大事,牢牢把握各民族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的主題,堅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深入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在全市形成了各民族和衷共濟、和睦相處、和諧發展的生動局面,生活在塞上江南的56個民族的市民、學生和諧相處,成為促進了“兩個最適宜”建設的動力之一。
這樣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呢?記者在多日來的采訪中,深深感到有效和長效的宣傳是銀川市民族團結取得成效的第一把利器。銀川市副市長馬迎秋在2010年“民族團結月”的新聞發布會上這樣說道:“今年民族團結月的最大亮點是依托伊斯蘭兩大節日,通過政府積極引導、群眾廣泛參與、努力營造民族團結的氣氛。”銀川市宗教局局長閆振華為此做出更為詳盡的解釋:“銀川市的民族團結之花,能夠盛開、能夠展蕊、能夠吐香,首先與銀川市一直加強民族團結的宣傳教育有關,有效而長效的宣傳,營造出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良好社會氛圍。”
自1998年開展“民族團結月”以來,銀川市始終將這項活動當成促進民族團結的接力棒,一場伴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民族團結宣傳的接力賽也就此拉開。如果說10年西部開發的民族團結宣傳活動是一條時光之河,那么每年舉辦的宣傳活動都有精彩的浪花。拿2009年來說,銀川市在“民族團結月”活動中,組織開展“文化進工地、進廣場、進社區”及播放以愛國主義、歌頌民族團結、傳承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和各民族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為主題的優秀影片等活動,還組成醫療隊到民族聚居地區和偏遠地區開展義診、送醫送藥以及“新農合”宣傳咨詢活動;組織開展了回族服飾、回族茶藝、回族婚禮宴席曲等展演,邀請國家民委政策法規司原司長毛公寧作了《我國民族問題》的專題報告,一些黨員領導干部還親自給學習實踐活動聯系點作民族團結講座。
宜居之城
百姓幸福展新蕊
楊女士是維吾爾族,在新疆讀完中學后考進北方民族大學,畢業后在銀川一家新聞單位工作。談到即將到來的開齋節,她掩飾不住自己的高興:“我的老家同學得知開齋節和古爾邦節在銀川分別放假兩天,很是羨慕。其實他們還不知道,這兩個節日期間,銀川市還要舉辦很多文藝會演等活動。”
2009年12月31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一項決定:從2010年開始,增加穆斯林群眾傳統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的放假天數,在原來放假1天的基礎上再增加1天,分別放假2天。增加開齋節、古爾邦節的放假天數,有利于穆斯林群眾參加宗教會禮、走親訪友等活動,進一步營造濃厚、祥和的節日氣氛,讓生活在銀川的穆斯林同胞們更加感受這個城市的宜居不僅體現在城市的建筑、空氣、交通等硬件建設變化上,更是一種各民族平等、團結的體現,是一種幸福感的充實。
胡錦濤總書記3月21日至23日在寧夏考察時,親切接見了自治區民族宗教界人士代表、民族工作者代表和民族團結進步模范代表。總書記說的“民族團結一家親”是寧夏的優良傳統,何嘗不是銀川的優良傳統?記者從銀川市民族宗教局了解到:為了讓生活在銀川的穆斯林過好開齋節、古爾邦節,銀川市早在8月就安排制定了“兩節”系列活動。在開齋節和古爾邦節期間,銀川市將開展清真穆斯林食品免費嘗、回族群眾免費游部分景區、第三屆穆斯林企業家(銀川)峰會暨清真飲食文化論壇、回族精品節目文藝會演等十二大項二十余小項活動,充分激發廣大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全市各族人民從歡樂祥和的節假日中領略和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對少數民族來說,生活在一個城市是否幸福,不僅體現在物質生活和精神享受上,更體現在其合法權益是否得到尊重、是否和生活這個城市里的其他民族一樣平等。寧夏社會科學院回族研究所所長馬平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銀川作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城市,生活在這里的少數民族尤其是回民的民族風俗完全得到了尊重,這得益于黨的民族政策在這里得到了很好的貫徹。”銀川市宗教局辦公室主任馬利劍告訴記者,銀川市在民族團結方面,可以說做到了“三個堅決尊重”:第一,堅決尊重少數民族政治權利,堅定不移地貫徹民族平等的原則,在市縣兩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都有一定數量的少數民族代表和委員;第二,堅決尊重少數民族風俗飲食習慣,成立了清真食品管理辦公室,配備了執法人員,制定了清真食品管理工作相關制度和規程,確保清真食品管理工作正常有序;第三,堅決尊重少數民族喪葬習俗,批準成立了銀川市回民殯儀館,興建了銀川回民公墓、金鳳區回民花園公墓,配備了專職阿訇和回民殯儀服務人員,購置了回民專用殯儀車。
每年逢穆斯林齋月,市委、人大、政府、政協領導及各縣(市)區的領導層都會分別前往部分伊斯蘭宗教界人士家中和清真寺進行慰問,共賀節日,共謀發展大計。”記者走訪了銀川市塔橋村、長城花園等一些少數民族聚集的農村、社區,長城花園居民撒思杰告訴記者:10多年來,每逢穆斯林節日,黨支部的成員到村里穆斯林群眾家里共祝節日已經成了習慣。
記者從銀川市民族宗教局了解到:西部開發10年間,銀川市根據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律法規和黨的民族政策精神,結合銀川市實際,先后制定并出臺了《銀川市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的意見》、《銀川市清真食品管理規定》、《銀川市牛羊定點屠宰及清真牛羊肉品流通管理辦法》、《銀川市加快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產業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規章和政策文件,為開創和諧的民族團結工作提供了政策法律保障。
和諧社會
湖城苗圃花枝俏
民族的振興取決于人口的素質,人口素質的提高取決于教育的發展。1999年底,丁麗娟隨做生意的父親從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來到銀川就讀,此后的求學過程中,她完全體驗到了《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族教育條例》在銀川實施的成果。從回民三小、回民中學和唐徠回中,她就讀的全是銀川市的回民中學。和她一樣的許多銀川學生,在銀川市的19所回民中學、63所回民小學、7所回民幼兒園完成了不同階段的學業。目前,銀川市已有20所回民中小學被確定為自治區“百所回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工程”學校。
記者來到銀川市西夏區一所富有現代氣息的校園——寧夏育才學校。這里有寬敞的教室,平整的操場,潔凈的清真餐廳,還有學生們紅撲撲的笑臉,到處都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作為面向南部山區培養優秀人才的學校,寧夏育才學校是銀川市著力發展民族教育的一個縮影。2003年,面向南部山區及移民吊莊地區招生的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開始招生,該校在辦學模式、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等方面進行了大膽改革,取得了教育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目前,該校擴建工程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擴建后的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在校生規模可翻一番,可達6000人。
教育的接受不僅體現在學生的求學上,金鳳區還在轄區38所清真寺建立了民族團結教育基地,清真寺阿訇定期組織回族群眾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為廣大回族群眾講黨的路線
方針政策;為了加強民族地區文化建設,銀川市近年來還組建、編排了一批形式多樣的回族傳統文化節目,推出了大型原創回族歷史舞劇《月上賀蘭》,填補了寧夏集中展示回族歷史文化表現形式的空白。在加強和改善回族聚居鄉村醫務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銀川市建成規范化鄉(鎮)衛生院27所,村衛生室286所,全市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初步建立,使生活在這些聚居村里的回族群眾的醫療得到保證。
和諧之音不僅遍布城鄉群眾中間,也傳遞在干部中。干部是推動西部開發戰略實施的一支重要力量。銀川市認真貫徹中組部、統戰部、國家民委《關于進一步做好選拔少數民族干部的意見》文件精神,按照“積極培養、放手使用、增加數量、提高質量、改善結構”的思路,先后制定了《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干部總體規劃》、《進一步培養使用少數民族干部的意見》等規范性文件,對少數民族干部任用提出了干部培養規劃中必須有少數民族干部、后備干部隊伍中必須有少數民族、錄用干部中同等條件下必須優先錄用少數民族干部、選拔使用干部中同等條件下必須優先使用少數民族干部的“四個必須”的要求。在全區公開招考公務員時,回族考生享受筆試總成績加10分的優惠政策,其他少數民族考生加5分;在全區事業單位公開招考工作人員時,回族考生的筆試總成績加5分,其他少數民族考生加3分。此類考試中,部分職位還設定了只招收少數民族人員的條件,保證了少數民族人員的錄用比例。目前在全市公務員(含參公人員)中,少數民族占24.6%、廳級干部占31.1%、縣處級干部占 19.6%。
經濟騰飛
回鄉發展育碩果
民族團結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和根本保證。民族團結為銀川市的經濟發展營造了很好的氛圍,使銀川市經濟大盤中能夠突出優勢特色產業,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著力發展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產業。目前,銀川市初步形成了清真食品加工集聚區、清真糧油加工區、清真餐飲特色區和羊絨民族服裝加工基地、穆斯林產品外貿加工基地“三區兩基地”的格局,全市4807家生產加工、銷售及餐飲企業,以及眾多清真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和清真商業網點,完全滿足了回族群眾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的需要。德隆樓、老毛手抓、陽光那波里等清真餐飲企業在西安、北京等地開設連鎖、加盟店100多家,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出口1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超過1000萬美元。截至2009年,銀川市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產業實現營業收入53.55億元,同比增長12.3%。
在銀川市經濟發展的格局中,民族團結帶來了發展特色農牧業的歷史機遇,突出發展了奶牛、瓜果蔬菜和水產、清真牛羊肉等“兩強多優”農業特色產業,打造了西北最大的淡水魚養殖基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著力發展特色旅游業,推動回族建筑元素與城市建設相結合,興建了回鄉文化園等一批回族特色建筑,改造了回族特色街區,成功舉辦了清真美食節,大力宣傳發展回族文化,彰顯“回族之鄉”特色,形成了“西北風情游”知名旅游品牌;著力開展扶貧攻堅,加強移民地區扶貧開發工作,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優先安排項目資金,開展結對幫扶,引導農民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培育特色產業,全面推進扶貧開發進程,群眾收入有了明顯提高,移民地區的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
文化保護
民族之魂根基正
2003年2月,銀川市張寶玉傳統回醫骨傷專科醫院在自治區民委、衛生廳、藥監局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一年多后,張寶玉傳統回醫骨傷專科醫院吳忠分院落成。2005年,對“張氏回醫正骨”來說又是一次飛躍:張寶玉祖傳回醫骨傷外周膏經自治區藥監局批準驗收,投入醫院臨床應用,使回族醫藥走上規范化、標準化,回族藥膏的安全性、穩定性和有效性得以充分體現。2006年,“張氏回醫正骨”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又躋身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年實現五大跨越,讓張氏父子深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張氏回醫正骨”傳人、張寶玉的兒子張金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張氏回醫正骨”已有140多年的歷史,真正得以發展還是最近這5年。”
西部開發10年時間,諸如張寶玉傳統回醫、回族器樂、回族服飾等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在銀川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而且一些新的回族文化保護項目也悄然啟動:在永寧縣納家戶清真大寺北側,緊臨京藏高速公路永寧出口處,有一個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景區——中華回鄉文化園。文化園的負責人雷潤澤告訴記者:該項目2001年經自治區批準立項,整個園區的建設包括基礎設施部分、回族博物院、禮儀大殿、回族商貿一條街、回鄉人家五大主要工程。里面的回族博物館是全國第一家回族博物館,收藏了大量回族文物古跡,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的目光,受到多方人士的贊賞和肯定。填補了寧夏甚至中國集中展示回族文化骨干景點的空白,被自治區列入“十五”旅游業優先發展的項目之一。
近年來,銀川在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推陳出新。其中,“清涼寧夏”廣場文化活動5年來演出300余場,參加演出人員達1萬多人,觀眾達500多萬人次,成為寧夏民族文化工作的新亮點,被文化部評為特色廣場文化活動;回族歌舞劇《回之韻》、《我們寧夏好地方》,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均取得好成績;回族花兒舞劇《曼蘇爾》曾獲優秀劇目獎、表演金獎;大型回族舞劇《月上賀蘭》入京演出,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好評。
和諧之音吹遍塞上江南,團結之花盛開中國新天府。10年西部開發后,銀川又站在民族團結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深信,只要170多萬回漢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和諧相處,一個幸福的銀川、和順的銀川、一個跨越式發展的新銀川將前進在快車道上!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晚報記者 安穩攝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