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遷前,住土窯,喝窖水,種“望天田”,年年難得溫飽;搬遷后,住磚房,喝自來水,種水澆地,四季衣食無憂。對比自家搬遷前后的生活,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回族移民田彥玉感慨不已:“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田彥玉原來居住在寧夏中部干旱帶海原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當地氣候干旱,水資源奇缺,人畜飲水完全依賴打窖蓄積雨雪水解決。雖說全家3口人有20多畝山地,但即使是豐年,每畝地也僅能收獲七八十斤糧食,如遇旱災則連種子也收不回,只能靠政府救濟維持生活。
2001年,田彥玉舉家落戶紅寺堡區,政府分配了7.5畝水澆地,補貼建起兩間瓦房。這以后,他家通過精心耕種水澆地,以及就近務工掙錢,不僅很快解決了吃飯問題,還拆舊翻新蓋起了三間磚房,添置了電視機、農用車和摩托車等新家什,日子一年一個樣。
“樹挪死,人挪活”。面對種糧耗水多、比較效益低的狀況,去年田彥玉試種了3畝拱棚甜瓜。田彥玉告訴記者,盡管因風災遭受了損失,可是每畝地仍收益8000多元,是種植玉米等糧食作物的13倍。今年他拿出所有的耕地經營拱棚甜瓜,估計全年總收入能超過7萬元。
改變田彥玉一家生活的是寧夏一項跨世紀扶貧移民工程。寧夏中南部山區降雨稀少,自然環境惡劣,自古被視為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1998年,寧夏啟動實施新的開發式扶貧計劃: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在距離黃河40公里的紅寺堡境內大片可墾平坦荒地上開辟揚黃新灌區,轉移安置中南部山區的貧困人口,讓他們徹底擺脫貧困!
來到紅寺堡區,記者看到條條道路四通八達,座座村莊綠樹掩映,嘩嘩流淌的黃河水滋潤著一望無際的田野,回漢移民安居樂業。十多年來,國家累計在這里投資40多億元,開發水澆地40萬畝,移民近20萬,其中回族人口占57%。昔日“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天上無飛鳥,地上石亂跑”的亙古荒塬上,崛起一個全國最大的扶貧移民新區。
紅寺堡區副區長馬寧介紹說,經過多年開發建設,去年紅寺堡區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6.1億元,移民的年人均純收入由開發初期的不足500元增加到了3030元,現絕大多數已經穩定地解決了溫飽問題,部分還過上了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