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不少地方的農村似乎充滿了寂寞:青壯年出外打工,只有老人、婦女、兒童呆在鄉間,缺乏活動,更缺乏活力。然而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的許多鄉村,文體活動卻紅紅火火。
記者走進青銅峽市葉盛鎮一戶農家,眼前的情景與普通農家大不相同:家里乒乓球桌、電子閱覽室、棋牌室等常見的文體設施一應俱全,很多村民聚集這里,有的在打牌,有的在聊天。
戶主葉小云介紹,2004年,政府提出在村里建設文化大院,為村民開辟一處開展文體活動的場所。由于葉小云平時人緣好、樂于助人,被大伙推薦上來。他在自家支起了乒乓球案子,還配備了各類圖書供人借閱。這以后,他家很快成了村里人最喜歡來的地方。
葉小云是個精明人,隨著文化大院成為村民集合的好場所,他便利用這塊陣地成立了勞務輸出、水產和林果等專業合作社,幫助村民找市場、覓商機,幾年下來,不僅促進了當地相關產業,自己也賺了不少錢。
“吃水不忘挖井人”,葉小云一再強調是文化大院讓他走上了致富路,所以他千方百計組織更多的活動來滿足群眾文化需求,每年大的活動至少要搞四次。今年“三八”婦女節,他還在村里組織了“孝德之星”評選。
據吳忠市文體局黨委書記張明生介紹,在創建農村文化大院過程中,政府采取“民辦公助”的原則,農戶申請,村上篩選,最后由所在鄉鎮以好戶主、好場所、好家庭、好環境為標準確定“中心戶”。
從農民的切身利益和興趣愛好出發創建,“中心戶”一經落地生根,就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不少“中心戶”自己掏錢購買圖書、雜志和小型體育器械,有的還花錢搭涼棚、拉土墊場地、舉辦各類比賽活動。
走進利通區馬蓮渠鄉廖橋村杜海家,如同置身一個鄉村俱樂部。這里有圖書室、臺球桌、乒乓球案子、電子閱覽室,還有電影放映機、歌舞廳。院門外的空閑地上布設了籃球場、羽毛球場。
杜海說,學生娃娃喜歡到我這兒打籃球,中年人喜歡看書、跳舞。去年春節期間,我們搞了一個篝火晚會。當時我家門前、路上車擺滿了,村里能來的人都出來了,一直鬧到了深夜。
張明生說,吳忠市現有文化大院300多個,它們給當地農村帶來了很多變化:讀書看報的多了,喝酒耍賭的少了;學科技的多了,搞迷信的少了;參與各種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的多了,蹲墻根倒閑話的少了;謀求上進的多了,不思進取的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