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子,是回族待客、送禮、過節的傳統食品。早在明代,北京的回民就開始吃油炸撒子了,之后,回族聚居的甘肅、寧夏、云南、四川、河南、山東、遼寧、黑龍江等省都有吃撒子的習俗。
撒子源于中國漢族的飲食文化。早在漢代即以糯米煎制,分為盤撒與酥撒,名曰“寒具”,后來因時間推移和地域的原因,出現了“膏環”、“環餅”、“捻頭”等別稱。宋代蘇東坡用詩形象地反映撒子“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
回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吸收漢族飲食文化中的精華,根據本民族的特點,創造出了一種符合本民族習慣的撒子,富有回族特點。
當回族給親友拜節時,要拿撒子送禮,家里來賓客時要端上’撒子和蓋碗茶招待。回族的撒子股細條勾,焦酥香脆,色澤艷麗,造型美觀,做工頗講究。一般要在面粉里放入適量的堿溶液,并加入紅糖、蜂蜜、花椒、蔥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再加進雞蛋和香波合面,然后反復揉壓,搓成粗條放在盆中醒一會兒,當油鍋熱時,_左手四指并攏,纏上面條七”圈,輕輕伸長,套在筷子上下鍋。四。川、河南、寧夏、甘肅、青海等地的回民做撒子時,把面搓成均勻的長繩,對頭折兩個來回成八股,用手將兩頭捏在一起,即可放入油鍋內炸出。回族的撒子看上去黃鮮鮮,聞起來香噴噴,吃起來脆甜甜,堪稱佳撰。1982年西北五省烹任比賽表演時,寧夏回族的撒于鮮艷奪目,芳香醇郁,轟動了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