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一個兒子,遠在異國他鄉。她還有10多個“兒女”,齊聲喊她“媽媽”,因為,她把大愛給了這些山區的孩子。她就是首屆甘肅省道德模范、第二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平涼市惠君痔瘺醫院院長劉惠君。
山區孩子的“好阿姨”
劉惠君用了18年的時間,完成了從公立醫院的一名主治醫師到自辦的民營醫院院長的角色轉變。18年的風風雨雨,沒有改變她“醫者父母心”的人道主義精神,她把愛心和溫暖傳遞給了所有需要幫助的人。
作為一名醫生,劉惠君的足跡踏遍平涼市貧困山區的山梁溝峁,山區群眾的貧困狀況讓她心底不安,尤其是山區孩子渴望上學的目光更讓她揪心,她說:“我要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幫他們一把。”
2002年9月26日,對于崆峒區南部山區麻武小學的200多名學生來說,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這一天,他們得到了一位愛心阿姨的資助。區婦聯領導帶著劉惠君捐資購買的260套課桌凳和學習用具來到學校,山區的孩子們第一次坐在嶄新的課桌凳上讀書學習。
崆峒鎮中學學生蘭愿梅品學兼優,但因家境貧困,加之患有慢性疾病,她面臨失學的困境。劉惠君了解到情況后,主動和學校聯系,將蘭愿梅接到醫院免費為她治好病,每年送去學費、被褥、衣服、書籍和學習用品,蘭愿梅眼含淚水說:“劉醫生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好的阿姨!”
多年來,劉惠君先后拿出20多萬元,為殘疾兒童和山區孩子送上愛心。
留守兒童的“好媽媽”
隨著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農村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兒童的問題日益突出。2007年1月,崆峒區婦聯開展了旨在關愛留守兒童、單親孩子的“愛心媽媽”活動。劉惠君積極參與,并動員近百名女干部、女醫生、女教師爭當“愛心媽媽”,開展“一對一”、“一對多”牽手活動。劉惠君所在醫院婦委會還組織“愛心媽媽”為留守兒童、單親孩子編織毛衣,與孩子們開展各種活動,使他們感受親情,快樂成長。劉惠君先后幫扶35名留守兒童,有“兒女”10多個。如今,這些“兒女”有的已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但劉媽媽家依然是他們最溫馨的家。
藺建惠在9歲時隨重病的母親到醫院看病,母親不幸病逝,留下她無依無靠。那時劉惠君還在公立醫院上班,得知情況后,就將孩子領回自己家中撫養,供她上學,直到藺建惠24歲成家。現在,藺建惠和丈夫在昆山一家企業工作,每年都要回家看望劉惠君,她說:“我一輩子也還不完媽媽的恩情!”
患者信賴的好醫生
走進平涼市惠君痔瘺醫院,醫生辦公室掛滿了患者送來的錦旗、牌匾,每一面錦旗、牌匾后面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馬長義老人是寧夏涇源縣東山鄉農民。7年前,身患嚴重肛腸疾病的他慕名來惠君醫院看病,由于家境貧困,他身上只帶了200元錢,當得知需要1000多元手術費和醫藥費時,準備放棄治療。
劉惠君得知情況后,對馬長義老人說:“你就安心住下來治病吧,我們不收你一分錢。200元你留著住院時買些好吃的。”
這以后,劉惠君給馬長義和他的老伴常年治病,減免了4萬多元的醫藥費,馬長義流著淚說:“劉院長是我的救命恩人?。?rdquo;
2008年6月,劉惠君隨專家醫療隊送醫下鄉義診時,發現一位姓李的大爺患肛腸疾病多年,卻沒有去醫院治療,強忍著病痛的折磨“挨日子”。與老人攀談中得知,老人的兒子出外打工多年未歸,杳無音信,兒媳離婚改嫁了。老人要照顧兩個孫子,還要種地務農,家里困難,一直沒有去治療。聽著老人的訴說,劉惠君落淚了。當天下午,她就將老人接到醫院,連夜為老人做了手術,未收一分錢費用。
18年來,得到劉惠君資助和減免醫藥費的患者有1300多人,減免醫療費用38萬余元。如今,劉惠君依然一路無私地播灑著人間的真情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