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民族文化傳承遭遇困境 資金缺乏成短板
來源:
時間:2010-09-21
點擊:
我來說兩句
在近日召開的首屆中國回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美國、德國等國家的100多位專家學者匯聚寧夏銀川,分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共同探討有效保護和傳承回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
寧夏地處西北黃土高原,是我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據統計,寧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近百個品種,其中就包括回族花兒、回族口弦等。
近年來,寧夏雖然加大了對非遺的保護力度,但是一些優秀的非遺項目正隨著老藝人的逝去而銷聲匿跡。例如,寧夏涇源縣的回族踏腳舞是從西域傳入中國的,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現在卻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寧夏文化館一位負責人指出,寧夏很多非遺傳承人雖然身懷絕技,但由于大多處于偏遠地區,再加上缺乏資金支持,很難開展傳習活動,一些可以進入市場的非遺項目又由于傳承人缺乏市場營銷手段和經驗,一般經營都十分慘淡。“缺錢”是困擾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主要問題。
寧夏社會科學院回族伊斯蘭教研究所所長馬平建議,應當建立全國性的回族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為回族優秀文化的傳承保駕護航。另外,對于亟須保護的非遺項目應給予政策扶持,如磚雕、木雕制作技藝,政府可以通過采購一部分民間藝人的作品、產品,用于城鄉公用建筑、農村危房危窯改造工程;還可選擇一些民間藝人的剪紙、掐絲畫,作為政府指定禮品饋贈國內外賓客,通過這些方法來保護民間藝人的工作熱情。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校的錢琳認為,應當明確在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政府的責任,同時鼓勵民間組織參與保護工作。在目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少數民族又多分布在偏遠地區,各地政府經費投入不足的情況下,應當鼓勵民間力量的介入,并對在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另外,還要完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措施,通過開展民族歌舞班、民族語言班等形式,把促進教育發展同保護好少數民族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結合起來。(潘從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