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宮
大明宮簡介
在唐代長安城禁苑中,位于城東北部的龍首原,唐帝國近三百年的政治中心。此宮建于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宮,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命令擴建,第二年即遷入大明宮執政。乾寧三年(公元896年)此宮毀于兵亂。大明宮周長7.6多公里。面積約3.2平方公里;為北京故宮的四倍。宮城共11個城門,其東、西、北三面都有夾城;南部有三道宮墻護衛,墻外的丹鳳門大街寬達176米,是唐代最為宏偉的宮殿建筑群,同時也是世界史上最宏偉和最大的宮殿建筑群之一。右圖為建筑考古學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俄羅斯國家建筑遺產科學院院士楊鴻勛先生根據30多年考古研究成果科學復原出的大明宮總體鳥瞰圖。
宮城
大明宮選址在唐長安城宮城東北側的龍首塬上,利用天然地勢修筑宮殿,形成一座相對獨立的城堡。宮城的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南寬北窄的梯形。城墻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2.5公里,周長7.6公里,面積約3.2平方公里。城墻南段與長安城的北墻東段相重合,其北另有三道平行的東西向宮墻,把宮殿分為三個區域。所有墻體均以夯土板筑,底寬10.5米左右,城角、城門處包磚并向外加寬,上筑城樓、角樓等。
宮城共有九座城門,南面正中為丹鳳門,東西分別為望仙門和建福門;北面正中為玄武門,東西分別為銀漢門和青霄門;東面為左銀臺門;西面南北分別為右銀臺門和九仙門。除正門丹鳳門有三個門道外,其余各門均為一個門道。在宮城的東西北三面筑有與城墻平行的夾城,在北面正中設重玄門,正對著玄武門。宮城外的東西兩側分別駐有禁軍,北門夾城內設立了禁軍的指揮機關——“北衙”。
整個宮域可分為前朝和內庭兩部分,前朝以朝會為主,內庭以居住和宴游為主。大明宮的正門丹鳳門以南,有寬176米的丹鳳門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萊殿、含涼殿、玄武殿等組成的南北中軸線,宮內的其他建筑,也大都沿著這條軸線分布。在軸線的東西兩側,還各有一條縱街,是在三道橫向宮墻上開邊門貫通形成的。
大明宮特點
經考古發掘在大明宮內有含元殿遺址、麟德殿遺址、三清殿遺址等大型遺址。主要有下列成就和特點:
大明宮
1.規模宏大,規劃嚴整。大明宮的規模很大,宮城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全宮分為宮、省兩部分,?。ㄑ檬穑┗驹谛T一線之南,共北屬于“禁中”,為帝王生活區域,其布局以太液池為中心而環列,依地形而靈活自由。宮城之北,為禁苑區。如不計太液池以北的內苑地帶,遺址范圍即相當于明清故宮紫禁城總面積的三倍多。大明宮中的麟德殿面積約故宮太和殿的三倍。
2.建筑群處理愈趨成熟。建筑也加強了突出主體建筑的空間組合,強調了縱軸方向的陪襯手法。全宮自南端丹鳳門起,北達宮內太液池蓬萊山,為長達約1600余米的中軸線,軸線上排列全宮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軸線兩側采取大體對稱的布局。如不計入內苑部分,從丹鳳門到紫宸殿也約1200米,這個長度略大于從北京故宮天安門到保和殿的距離。含元殿利用的突起的高地(龍首原)作為殿基,加上兩側雙閣的陪襯和軸線上空間的變化,造成朝廷所需的威嚴氣氛。
3.木建筑解決了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問題,并已定型化。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組成,面積約5000平方米,約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闊11間,進深17間的柱網布置。殿東西兩側又有亭臺樓閣襯托,造型相當豐富多樣。主殿含元殿則用減去中間一列柱子的辦法,加大空間,使跨度達到10米,可證唐初宮殿中木架結構已具有與故宮太和殿約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4.門窗樸實無華,給人以莊重、大方的印象。
5.建筑藝術加工的真實和成熟。唐代建筑風格的特點是氣魄宏偉,嚴整而又開朗?,F存的木建筑遺物反映了唐代建筑藝術加工和結構的統一,在建筑物上沒有純粹為了裝飾而加上去的構件,也沒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從于裝飾要求的現象。這固然是我國古典建筑的傳統特點,但在唐代建筑上表現得更為徹底。含元殿踞龍首原高處,高出平地十余米,殿十一間,前有長達75米的龍尾道。殿階局部用永定柱平坐,這種較古的方法,唐以后逐漸淘汰。整組建筑氣魄雄偉,足可代表當時高度發展的文化技術。含元殿和麟德殿的開間尺寸,不過5米稍多,最大梁袱跨距,不過四椽,尺度不及后世,用料也相對較小。用較小的料而構成宏偉的宮殿,應該說技藝已相當純熟。
6 . 大明宮遺址:為了有效保護大明宮遺址,西安市人民政府設立了大明宮遺址保管所,負責大明宮遺址保護和管理的日常事務、開展社會教育和文物宣傳活動、參加田野考古發掘和隨工清理、收藏出土的文物標本、組織實施文物保護維修工程、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大明宮含元殿遺址、麟德殿遺址已向公眾開放參觀,歡迎大家前來觀賞唐代文物、遺址,領略唐文化之精華。大明宮的歷史還有待我們發掘,讓我們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