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份,諾貝爾獎各大獎項的相繼揭曉都會牽動中國人的神經,今年亦不例外。對于一般的人而言,在諾貝爾獎當中,最值得關注的便是文學獎與和平獎。文學獎已經于10月7日揭曉,不難看出,從10月初到現在,海外媒體最為關注的卻是和平獎將會鹿死誰手。
諾貝爾和平獎是由瑞典發明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896)所創立。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和平獎不與其他四個獎項一起在瑞典頒發,而是在挪威首都奧斯陸。根據諾貝爾的遺囑,和平獎應該獎給“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做出最大貢獻的人”。
從諾貝爾和平獎的實際獲獎情況看,很多獲獎者都是國家領袖,而民主人士、維權人士同樣也可以成為獲獎者。美國的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因為開展非暴力的黑人民權運動,在1964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波蘭團結工會領導人萊赫·瓦文薩因為領導工人運動,最終推動波蘭的民主轉型,在1983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緬甸提倡民主的女政治活動家昂山素季因為堅持非暴力抗爭,在199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迄今為止,已經有八位華人獲得諾貝爾獎,雖然這些華人獲獎和中國沒有多大關系,但在中國媒體上,他們大多數卻被看作是中國的榮耀被高調報道。在去年諾貝爾各大獎項揭曉后,國內的敢言媒體《南方都市報》曾刊登文章,分析了這些獲獎華人的教育背景,結果發現,除高行健以外,要么是受的民國教育,要么就是受的外國教育,當然,高行健雖然出生于1948年,但所受的基礎教育仍然具有濃厚的民國色彩。
當前的中國科學界、學術界可謂是歪風邪氣盛行,所以,在自然科學領域,中國人幾乎不可能獲得諾貝爾獎,但是,在其它領域,尤其是政治領域,中國人距離諾貝爾獎卻并不遙遠,具體而言,這個獎就是諾貝爾和平獎。所以,對于有民主意識和改革勇氣的國家領導人以及那些憂國憂民的民主人士、維權人士而言,他們極有可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在2008年,有中國維權人士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雖然坊間盛傳他會在那一年獲得該獎,但他最終和該獎失之交臂。雖然在近幾年每年都會有多名中國民主人士、維權人士獲得該獎提名,但是最終都未能獲獎,這不能不說是一件遺憾的事情。2009年,因為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最終將諾貝爾和平獎授予給了當時上任不久的美國總統奧巴馬,結果引來了極大的爭議,不少人都認為諾貝爾和平獎會因此而掉價。
和平獎歷來的爭議都比較大,不像科學獎幾乎沒有爭議,這個獎項的產生程序有很大的關系,其它獎項的評獎者非常多,而和平獎的評獎者只有少許幾個人,這幾很容易制造出黑馬,而眾望所歸的人選卻時常與該獎失之交臂。文學獎在這一點上和和平獎頗有幾分相似之處,所以,在兩獎揭曉前,沒有誰敢說能那么有把握地料定誰會獲獎。
在當前中國的這種教育體制下,中國人要想獲得自然科學領域的諾獎實在是難于上青天,但在角逐和平獎和文學獎上,還是具有巨大潛能的。之所以具有獲得和平獎的巨大潛能,相信很多人都明白其中緣由,但對能否獲得文學獎,估計很多人都不看好,其實,從前蘇聯作家索爾仁尼琴獲得文學獎來看,就不難理解這種推斷。中國雖然不具備生產高境界藝術性文學作品的土壤,但是,卻似乎不缺少生產批判性文學作品的環境。
所以說,我們既可以認為中國距離諾貝爾獎十萬八千里,也可以認為是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