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攝影學會主席于寧
從只抓報紙,跨越到既抓報紙,也抓網絡,實行報網統籌、報網互動、報網融合……讓我們從報社人、報社攝影人的立場上跳出來,站在比較超脫的傳媒人、多媒體視覺傳播者的立場上以一種大視野來客觀地審視新聞傳播業發展變化的大趨勢。我們的總編輯應成為多媒體的總編輯,我們的攝影記者應成為多媒體的攝影記者。”10月20日,在剛剛開幕的紀念“銀川會議”20周年全國報紙總編輯黃河金岸行暨第十三屆中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上,中國新聞攝影學會主席于寧以《網絡時代呼喚新聞攝影的新跨越——論新聞攝影的宏觀走勢與戰略選擇》為題的精彩主題演講,博得了與會代表的熱烈掌聲,更引發了從傳統媒體到“多媒體”轉變話題的熱議。
鏡頭穿過時空鎖定在1990年8月的寧夏銀川,首屆全國報紙總編輯新聞攝影研討會在這里舉行,那是一個智識交匯,理念碰撞的時刻。蔣齊生、邵華澤、南振中、許畢華、舒野、胡穎等人齊集寧夏,就報紙“圖文并重、兩翼齊飛”的問題達成共識,并將其作為新的辦報理念推向全國。此次會議的召開,對于新時期新聞攝影事業步入黃金發展階段以及整個中國新聞事業的全面繁榮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銀川會議”從此成為中國新聞史冊的一個重要名詞。
斯人已矣,事業常青。“銀川會議”召開20年后,第13屆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又飛揚起一股創新改革的清冽之風,這次的重點話題之一,是新興媒體的崛起和由媒介變化所帶來的新聞互動與延伸。
在主題演講中,于寧客觀分析了20年來媒體發展的五大變化,深入闡述了數碼傳輸革命和互聯網、流媒體的迅速發展對傳統媒體操作形式的沖擊和其引發的傳媒格局之變。
于寧說,在新的形勢下,應當審時度勢,緊跟時代,努力實現新聞攝影工作的三個跨越,也就是三個統籌、三個融合,即報網統籌、報網融合,專民統籌、專民融合,動靜統籌、動靜融合。我們的總編輯應成為多媒體的總編輯,我們的攝影記者應成為多媒體的攝影記者。
于寧認為,互聯網的傳播同紙質媒體的傳播相比,在時效性、容量性、選擇性、便捷性、互動性以及經濟性等方面有著極大的優越性。但是,現在有相當一部分報社的領導對這種傳媒業發展變化的大趨勢還缺乏應有的認識,他們覺得自己的報紙辦得還不錯,廣告還不錯,發行還不錯,日子過得還不錯,缺乏從辦報向辦網絡跨越的緊迫感和自覺性。也有些報社雖然已經辦起了網站,但是重視并不夠,對網絡攝影的重視就更不夠。即使是我們新聞攝影界的很多同仁,認識也沒有跟上時代的變化,他們對在報紙上如何用圖片、一版上如何用圖片、圖片版視覺版怎么設計好等等,很有研究,頗有造詣,但是對于網絡圖片同報紙圖片有何異同,在網上如何用圖片,在網站首頁上和各個子頁上如何用圖片,圖片與視頻的關系如何處理以及如何實現報網互動、報網融合等問題缺乏認真、系統和深入的研究,缺乏理論的概括和理論的指導,基本上還停留在摸索和相互模仿、相互借鑒的階段,形成新聞攝影理論研究的缺失或“短腿”,遠不能同報紙上新聞圖片的研究相比,遠不能適應網絡時代傳媒業飛速發展的需要。
于寧呼吁,讓我們從報社人、報社攝影人的立場上跳出來,站在比較超脫的傳媒人、多媒體視覺傳播者的立場上以一種大視野來客觀地審視新聞傳播業發展變化的大趨勢。應當承認,互聯網的傳播同紙質媒體的傳播相比,在時效性、容量性、選擇性、便捷性、互動性以及經濟性等方面有著極大的優越性。現在大量的中青年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已經轉為互聯網,而且這樣的受眾將越來越多,而習慣于主要從紙質媒體上獲取信息的受眾將逐漸減少,這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對報紙、對報紙攝影有深厚的感情而無視這種變化,更不能因為工作習慣的惰性,而不去努力學習和掌握網絡傳播的新本領。一定要未雨綢繆,及早跨越。晚跨越不如早跨越,被動跨越不如主動跨越。只有跨越,新聞攝影才有出路;只有跨越,新聞攝影才能充滿生機;只有跨越,新聞攝影才能開出一片前景無限廣闊的大圖像傳播的新天地。實際上,跨越也就是改革。要在抓好報紙和報紙新聞攝影的同時,更加重視網絡和網絡新聞攝影。抓網絡攝影、多媒體攝影這一手要越來越硬。如果仍然固守10年、20年前的老觀念、老機制、老做法,只重視抓報紙,不重視抓網絡,只重視抓社內記者隊伍,不重視抓“社會記者”隊伍,那么勢必被飛速前進的時代列車甩到后邊。
以人民日報大力加強人民網的建設為實例,于寧說:“人民日報作為黨中央機關報的變化很值得注意。近年來,人民日報大力加強人民網的建設,報社領導提出:‘一定要以積極態度面向轉型,如果我們今天停一步,明天就會慢百步。’報社加速從傳統媒體向全媒體跨越,大力推進報網融合,實現從‘物理變化’進到‘化學變化’,使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有機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過去記者出去采訪只是一支筆、一個本,現在則是帶上手機、相機、筆記本電腦,有的還帶上攝像機,成為“五項全能”(能寫、能照、能攝、能編、能傳)的全媒體記者。這種變化,令人鼓舞,催人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