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真網河南漯河專稿 時令已是深秋,“字圣”許慎墓前,黃菊飄香,翠柏森森。在第二屆許慎文化國際研討會開幕前夕,來自日本、韓國、菲律賓、新加坡、俄羅斯、法國以及國內眾多漢字文化專家們懷著一顆朝圣的心情匯聚于此,憑吊先賢,追溯漢字文化的前生今世。
漢字文化的精神家園
公元121年深秋的一個清晨,已屆花甲之年的許慎拖著虛弱病體佇立村頭,派兒子許沖前往京師獻書。一架馬車滿載著匯聚他畢生心血的《說文解字》,從當年的萬歲里(今召陵區許莊)出發。吱吱悠悠的馬車聲漸行漸遠,消失在他的視線里。陰歷九月二十日,許沖將書呈奏漢安帝。御賜葛布四十匹,以示褒獎。
從那年起,一部影響漢字文化命運的世界第一部字典在中國漯河誕生了!
1900年后的今天,伴隨著大國崛起,當世界把目光投向東方古國,渴望了解神秘的華夏文明之時,一個漢語與漢字的時代悄然來臨。《說文解字》重新綻放異彩,《說文解字》小篆也進入國際編碼而走向世界。
文字不是中華所獨有,但是,這樣年代久遠、內涵豐富的文字學卻是中國所獨有。這是許慎對中華乃至世界文化作出的卓越貢獻。《說文解字》對漢字的性質、起源、結構、規律及發展都有明確的論述。它的說解蘊藏著大量的古史資料和廣博的文化信息;它所承載的不僅是漢字的形體輪廓,更承載著漢字文化的精神魂魄。它糾正了當時文字使用中的混亂現象,統一了中華文字,把中華民族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語言文字學家王力稱,《說文解字》“是中國文字學的奠基之作。”
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認為,《說文解字》在中國文字學領域一直處于絕對崇高的地位,1900年來沒有一部文字學著作能夠真正超越它。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就曾到漯河探尋許慎墓。他在2005年召開的首屆許慎文化國際研討會上感言:“許慎這樣的學術偉人,用中華文化的尺度來衡量,難道還不可以稱為‘圣人’嗎?我們今天紀念許慎,可以喚起更多人的記憶,可以培育更多的人對漢字、對中華文化的摯愛,可以激發更多的人建設先進文化的熱情。”
在源遠流長的漢字文化的長河里,人們發現,不僅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誕生在漯河,而且,世界上最早的契刻符號發現地也在漯河。十幾年前,漯河境內舞陽賈湖遺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刻畫符號,距今已有8000年之遙,這更引起了人們對中華文字起源命題的新思維。在華夏文明的坐標系里,漯河無疑屬于引人注目的“文化地標”。
守望著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漯河市把打造許慎文化品牌作為提升城市軟實力的戰略舉措,積極謀劃許慎文化保護開發的宏偉藍圖,致力于籌建“三個中心”:國內外知名的許慎文化研究中心、許慎文獻資料中心和許慎文化旅游中心。
守望“字圣”的傳世工程
沐浴著金秋霞輝,氣勢恢宏、漢風蕩漾的許慎文化園即將盛裝開園。
承載著漢字文化的莊嚴命題,漯河市立意打造以許慎文化為核心內涵的學研基地,刻畫具有中國印記的文化符號,著力開拓紀念朝圣的活動空間,營造許學傳人和許氏宗親的精神家園。許慎文化園凝聚著漯河人對漢字文化的嶄新貢獻。
暢游許慎文化園,首先進入六書石柱廣場。廣場西南有一處粉紅色巨石,鐫刻著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手書的“許慎故里”。廣場內六根高6米的紅色花崗巖柱石上,分別刻寫著由許慎歸納總結的象形、指示、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書理論,集中體現了《說文解字》的核心與精華。
跨過厚重古樸的大門,8000年的華夏文明攜帶著歷史的印記撲面而來。一條長80米的漢字大道直通字圣殿,寓意從賈湖原始契刻符號文字雛形的產生至今已有8000年的滄桑歲月。漢字大道從小篆開始,以漢字發展的十個階段為線索,采用石刻和銅鑄工藝將漢字發展不同階段的書體實例摹刻其上,可以直觀窺見漢字孕育、產生、遞變、發展、成熟的全景過程。
許慎文化園的核心建筑字圣殿為九開五進,重檐廡殿、木石結構。門庭上方懸掛書法家歐陽中石書寫的“字圣殿”匾額。殿內設置許慎銅鑄貼金雕像,及許慎著書、許沖上書浮雕竹簡和屏風,構筑起拜謁字圣許慎的理想殿堂。
字圣殿東側的叔重堂主要展示許慎生平和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版本的《說文解字》及經學著作,墻壁四周為許慎生平繪畫故事,水墨粉彩間,將許慎少年篤學、察舉孝廉,校書東觀,嘔心瀝血30年終成《說文》巨著刻畫的栩栩如生。
西側的說文館內迎面而立的是碩大的各種《說文》辭書模型,圍繞它的有漢字發展簡史實物展覽、《說文解字》的歷代研究及許學傳人評說許慎等,置身館內有如徜徉在漢字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令人冥思遐想、肅然起敬。
字圣殿與叔重堂、說文館之間以連廊作連接,東西兩段各50米,東側長廊有13幅展示漢字形成發展中如結繩記事、倉頡造字、許慎說文等里程碑式故事的木雕壁畫。西側連廊懸掛13幅如周公制禮、孟母教子、師門立雪等影響中國人幾千年的儒家經典故事壁畫。行進在長廊內,有如穿越在中華文化的隧道中,感受到亙古悠遠和從善如流。
徘徊在莊嚴肅穆的許慎陵區,高大雄偉的青銅塑像可親可敬,蒼松環抱著的許慎墓冢承載著對一代宗師的追憶哀思。徜徉其間,禁不住思接萬載,神游八極,心通字圣,情灑故里。厚重的泥土遮不住思想的光芒,他的創舉已插上羽翼穿越古今,歷久彌新。
繞過墓冢,映入眼簾的是蟾桂山。上有按北斗七星之狀立的七塊自然石,蟾桂山寓意“蟾宮折桂”。
墓園東側,五塊自然石分別刻寫仁、義、禮、智、信,代表五常;西側對應的五塊自然石上刻金、木、水、火、土,代表五行,賦予園區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
園區的魁星亭、金榜石展示了科舉文化的特質和內涵。字源石景觀,仿佛讓人看到人類走出蒙昧、領略到最初文明曙光的一瞬。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