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真網27日河南漯河專稿 這里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八九千年前,賈湖人用契刻符號記述著人類的生產、交往活動,用七音骨笛吹響了人類進步的號角。
這里是傳承中華文化的熱土,一千九百多年前,東漢汝南郡召陵人潛心學問,編撰了我國乃至世界上的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使得古老的華夏文明通過文字薪火相傳。
如今,在沸騰的沙澧河畔,一座古樸典雅、氣勢恢宏的仿漢風格的院落落成于召陵新區,承載著沙澧兒女幾多榮耀與夢想。它就是漯河人民歷時三年精心打造的許慎文化園。
許慎與《說文解字》
許慎(約58年~約147年),東漢時期汝南郡召陵縣(今屬漯河市召陵區)人,著名的古文經學大師,漢文字學的開創者。《后漢書。儒林傳》載:許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篤,少博學經籍。馬融常推敬之。時人為之語曰:“五經無雙許叔重”。為郡功曹,舉孝廉。再遷,除洨長。卒于家。初,慎以五經傳說臧否不同,于是撰為《五經異義》,又作《說文解字》十四篇,皆傳于世。
許慎是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漢文字學家和經學家。他廣泛吸收了兩漢古文經學有關文字訓詁的研究成果,畢生致力于古漢字的全面整理和闡釋,創造性地撰寫了我國第一部系統說解文字的經典--《說文解字》。《說文解字》不僅是中國第一部字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字典。中國文字學學會會長黃德寬認為,《說文解字》在中國文字學研究領域一直處于絕對崇高的地位,一千八百多年來沒有一部文字學著作能夠真正超越它。人們把對許慎和《說文解字》的研究稱之為“《說文》學”或 “許學”。歷代研究古代漢字的學者和他們的著作,皆承繼許慎所開創的事業,為漢字文化的教育和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另外,許慎對經學也有精深的研究,撰寫了《五經異義》、《孝經孔氏古文說》、《淮南鴻烈間詁》等書。由此,許慎在中華文字學史及經學史上都占有十分崇高的地位,被譽為“五經無雙”、“字學宗師”、中國的“字圣”。
許慎以《說文解字》架起了連接古今文字的橋梁,“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秦代實行“書同文”,官府文字大體統一,但與民間文字又有不同,《說文解字》分別從官方和民間的角度真正對文字進行了規范與統一。通過《說文解字》,后人能夠認識秦漢的小篆,進而辨認商代的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與戰國的古文。 從文字規范與統一的角度講,許慎通過《說文解字》編織了一條紐帶,把中華各民族緊緊聯結在一起,讓我們千百年來心相通、情相聯。后世學者普遍認為,漢字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五十六個民族能夠沖破不同方言的束縛長期和睦相處,正是得益于漢字這一大家都認識的共同的文字。
傳世精品彰顯文化內涵
從許慎出生地召陵區姬石鄉許莊村往東約500米處,一坐北朝南的大型漢代風格院落赫然入目。各式建筑章法嚴謹,錯落有致,一磚一瓦、一石一木皆別出心裁,盡顯不凡氣度。由圍墻、閣樓、子母闕組合而成的正門猶如一個“文”字,讓人頓感書香古韻撲面。魁偉的櫸木大門上方,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原會長許嘉璐題寫的“許慎文化園”五個大字遒勁有力,令人稱嘆。
大門前方,是一片開闊的廣場,中心矗立著六根高6米高的石柱,石柱內側面用小篆體分別刻著“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和“假借”,每根石柱的其它三面刻寫有相應的例字,被稱作“六書”石柱。 許慎文化園籌建處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許慎文化園修建過程中,在充分挖掘和彰顯許慎文化豐富內涵的同時,還注重建筑的品位和用材,力求把整個工程做成可以傳世的精品,很多石材、木材及相關物品,均具有傳世價值。比如,“六書”廣場上的每根石柱均采自一塊獨立的巨型昌平花崗巖石,目前有關方面已禁止開采。
進入園區大門,只見草豐林茂,小溪潺潺,建筑雄偉。這里是許慎文化園的展示區,殿堂、回廊、臺階、石像、奇石無不恰到好處地刻著古意悠然的文字、浮雕……一品一物均寓意深遠,引人遐思,表現出創意者的高遠深意和工匠們的獨具匠心。這里是許慎文化的中心展示區。
進入展示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用青石做成的80米長的漢字大道,從賈湖契刻符號、甲骨文、金文到當代簡化漢字,刻寫了漢字的歷史演變過程,如一幅書法長卷緩緩展現在游人面前。漢字大道兩側是一條環形人造小溪,里面清流涌動,永無息止。漢字大道上面刻寫了漢字的歷史演變過程。整個漢字大道寓意一部漢字發展史,漢字的古今嬗變印證著中華民族歷史的足跡,標志著它具有強大的生命活力。
漢字大道正前方為字圣殿。字圣殿重檐廡殿,九開五進,木石結構,運用中國傳統建筑手法修建而成。進入大殿首先看到莊重、儒雅的許夫子貼金坐像。坐像后面影壁上一個個精致的浮雕字形,是許慎根據漢字結構建立的540個部首。許夫子座像兩側的木雕屏風上雕刻著兩幅圖案,一幅是《許慎潛心著<說文>圖》,另一幅是《許沖代父上書圖》。
許慎字叔重,因此把東配殿稱為“叔重堂”,主要用來展示許慎的生平資料。西配殿是說文館,里面分漢字簡說、說文解字、歷代研究、字書辭書四部分,對許慎的學術貢獻和學術思想進行了充分的展示。連接大殿與配殿的是故事長廊,東側為漢字故事長廊,刻有結繩記事、倉頡造字等13幅漢字故事浮雕版畫;西側為經學故事長廊,刻有江夏黃香、程門立雪等13幅儒家經典故事浮雕版畫。
穿過大殿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青石牌坊,牌坊為兩個“字”的造型,南面書“字學宗師”,北面書“五經無雙”,高度概括出許慎的生前、生后名氣。字形牌坊是中心展示區與墓園保護區的分屆。在墓園區內,有魁星亭、字形解義、部首方陣、蟾桂山等小品。游人在這里可以邊欣賞園區景觀,邊識字、組字、祈福,具有很強的參與性、互動性。其中,蟾桂山的設計寓意蟾宮折桂,反映的是上千年來我國遴選人才的科舉文化、應試文化現象,學子們可在這里討得好兆頭。
墓冢保護區為許慎墓原址,包括許慎立像、許慎墓和墓碑。這里翠柏掩映,莊嚴肅穆。許慎墓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許慎立像是2005年首屆“許慎文化國際研討會”期間塑立,像身用銅錫澆鑄而成。許慎墓高約5米,底徑約16米。墓前 “漢孝廉許公之墓”碑,為康熙四十六年由郾城知縣溫德裕所立。東側 “許夫子從祀文廟”碑是光緒二年,由郾城知縣王鳳森所立。碑文記載了漢字在發展、演變過程中許慎所做的貢獻。游人、學子通常會在這里拜謁許夫子,表達對先賢的無限敬仰。
做許慎精神的傳人
許慎文化園北接北環路,南臨許慎路,長約480米,寬約220米,為我市精心打造的高品級文化旅游景區,于2007年10月奠基,2008年9月開工,將于本月27日正式開園。許慎文化園是依托許慎墓規劃建設而成的文化旅游景區。它以文為題,以古為韻,定位于漢代風格,在強調文物保護的基礎上,打造文化與生態相融合,集文化朝圣、文化教育、歷史游覽、現代休閑等功能于一體,力求傳世。而原先的許慎墓占地僅12畝,包括墓塚和三塊碑,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雖然許慎在中華文字和漢字學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但由于留存文物較少,長期以來處于荒草翠柏之中。
許慎在漢字文化發展史上的崇高地位令世代景仰,許慎嚴謹務實的治學精神激勵著古往今來大批學者孜孜以求。為大力弘揚許慎文化和精神,市委、市政府在幾經論證的基礎上,于2007年作出重大決定,投資5000多萬元,修建占地150多畝的許慎文化園,并把其列為全市重點項目。事實上,我市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意識到了開發許慎文化資源的重要性。1985年,郾城縣完成了許慎墓與許南閣祠的修復工程,建成許慎紀念館;全國第一次“紀念許慎學術研討會”也在這一年召開。我國第一個專門研究許學的群眾性團體“許慎研究會”在四年后成立,并召開了第二次紀念許慎學術研討會。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郾城許慎研究所成立,許慎與“《說文》學”國際學術研究會在我市舉辦,進一步擴大了許慎與“《說文》學”的影響。而把許慎文化的研究與宣傳推向高潮的,當屬2005年舉辦的首屆許慎文化國際研討會。
多年來,作為許慎文化發源地,市委、市政府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弘揚中華經典文化,通過開展許慎文化周和“經典文化誦讀”活動,有力傳承許慎精神。同時,謀劃了許慎文化保護開發的宏偉藍圖,努力把漯河打造成國內外知名的許慎文化研究中心、許學文獻資料中心和許慎文化旅游中心,通過大力發展旅游文化品牌提升漯河發展的軟實力。在許慎文化園建設過程中,市領導市領導靳克文、祁金立、張社魁等多次多次深入工程建設現場看進度、定方案、出創意,明確要求把許慎文化園建成一流精品工程,力求傳世之作。作為分管許慎文化園項目的市領導,張社魁多次往來于項目工地,親自把關建設質量,并對多處景點的設計出謀劃策,不斷完善設計方案。在許慎文化園即將竣工的最近一段時間,張社魁幾乎每天都要到建設現場督導工作,確保每一個細節至善至美。特別是在今年國慶節期間,他放棄休息時間,和籌建處工作人員一樣忘我工作。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如今,一座氣勢磅礴、內涵豐富的文化旅游景點終于落成,許慎精神會得到更好傳承,必將發揚光大。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