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農業部畜牧業司副司長楊振海在在貴陽市舉行的全國石漠化地區種草養畜產業化扶貧貴州試點工作會議上表示:我國畜牧業發展已進入一個關鍵的轉型期。
最近幾年,我國畜牧業快速發展,在農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去年,我國肉、蛋、奶的產量分別達到7650萬噸、2742萬噸和3733萬噸,肉、蛋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奶產量居世界第三位,全國畜牧業總產值近2萬億元,約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的三分之一,農村居民家庭經營純收入中有14.2%來自畜牧業。
今年上半年,我國畜牧業克服生豬價格長期低迷、寒潮冰雪災害異常嚴重、口蹄疫疫情形勢較為嚴峻的不利影響,生產運行總體保持平穩,主要畜禽產品繼續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豬牛羊禽肉產品3713萬噸、牛奶產量1443萬噸,同比分別增長3.5%、2.2%,禽蛋產量1280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
楊振海副司長認為,當前我國畜牧業發展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
標準化規模養殖快速發展,散養戶逐年減少。去年,我國生豬、蛋雞、存欄20頭以上奶牛規模化養殖的比重分別達到61.3%、79.4%和42.4%,同比分別增長5.4、2.5和6.4個百分點;畜禽養殖小區突破8萬個,畜禽養殖產業化組織占全國農業產業化組織的50%以上。在牧區和半農半牧區大力推行舍飼半舍飼圈養、季節性和劃區輪牧,已有3000多萬頭牲畜從天然放牧轉變為舍飼半舍飼圈養,初步實現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收。
良種繁育體系初步建立,良種供應能力明顯增強。1998年國家實施家禽良種工程項目實施以來,中央和地方共投入資金50多億元,先后改擴建1100多個原良種場、140多個資源保護場,新建41個種畜禽質量檢測中心,以原種場和資源場為核心,擴繁場、改良站為支撐,以質量檢測中心為保障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框架已經形成。目前,我國優良種豬、種禽年新增供種能力分別達到200萬頭、1500萬套。
畜牧業優勢區域布局初步形成,產業帶優勢明顯。畜牧業由改革開放初期的分散生產,逐漸向適宜生產區域集中。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以長江流域、中原和東北味中心的生豬產業帶,以中原和東北為主的肉牛產業帶,以中原、西北牧區、西南地區以及內蒙古東中部及河北北部為主的肉羊產業帶,以東部省份為主的禽肉產業帶和以東北、河北、河南等中原省份為主的禽蛋產業帶,以東北、華北及京津滬等城市郊區為主的奶產業帶。
畜產品集中程度也進一步提升。從排在前十名的省份合計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看,禽蛋由1982年的65.6%提高到2009年的78.5%,牛奶由75.2%提高到83.4%。
畜牧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草食畜牧業快速發展。肉蛋奶產品結構中,肉類比重從1978年的72.1%下降到去年的54.2%,奶類比重則由8.2%提高26.4%。在肉類結構中,牛、羊肉的比重由1978的2.2%和3.6%分別上升到8.3%和5.1%,豬肉比重則由94.3%下降到63.9%。在結構優化過程中,節糧型畜牧業發展成為一大亮點,尤其是南方石漠化地區種草養畜發展加快,牛羊肉產量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