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甘肅日報報道:一個產業從自然形成到蓬勃發展,再到被冠于“骨干”、“支柱”的名頭,看起來一切都順其自然,然而過度的關注、過度的信賴卻使原本可能多處開花的資金、人力等生產要素集其一身,使這一產業在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強心針的同時,也留下了隱患。
全球金融危機來襲之前,人們津津樂道于它的成功,金融危機來襲之后,結構單一成了“致命傷”。危機的檢驗,喚起了人們對縣域經濟健康發展的呼聲。在這個意義上,成縣經濟發展求變的啟示更具有一種標本式的價值。
鉛鋅產業,成縣的驕傲與轉型
提起成縣經濟,必然會想到鉛鋅產業。由于這里鉛鋅儲量豐富,在上世紀80年代,有千家萬戶挖礦石的“盛況”,但都是初級原料處理;至90年代才有了選廠,生產的依然是初級產品;2002年開始有了冶煉項目,2005年底形成了5萬噸鋅冶煉規模,去年至今的改擴建工程,將新增5萬噸冶煉規模。
近日,記者在成縣礦冶集團公司看到,這一總投資5億多元的改擴建項目已進入收尾階段。不僅如此,該公司濕法煉鋅生產通過ISO—2000國際質量標準認證,標志著成縣的鋅產品將走得更遠——能出口太平洋地區。
鉛鋅產業無疑是成縣財政、稅收的主要來源。2009年對全縣財政稅收的貢獻率達62%,而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前的2007年更是達到了83%。然而,這下降的21%對成縣經濟的打擊是巨大的。鉛鋅產業是資源產業,影響發展的最大因素是價格。成縣經濟委員會主任李曉民每天都在關注鉛鋅價格。他告訴記者,2008年一季度,鉛鋅價格達到歷史最高峰,鋅錠在上海有色金屬市場達到39000元/噸,下半年,鉛鋅市場價格就開始走下坡路,10月份跌至最低點,為8000多元/噸。“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成縣所有鉛鋅企業都停產了,6月份開始陸續生產,但由于價格因素,又被迫停產,至今還有幾戶企業沒有恢復生產。價格下跌很快,回升速度卻慢,直到2009年12月,鋅錠價格才達到16000元/噸,最高時達到過21000元/噸。
李曉民告訴記者,由于生產成本大,原料缺乏,且在高價位時積壓了一些產品,缺乏流動資金,有些企業仍在觀望。李曉民特別提到有兩戶企業在過去一年中選擇了在虧損中生產,盡到了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上繳了稅金,養活了職工。
從全省、全國來看,在遭受特大自然災害、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的情況下,2008年全省、全國GDP增速分別達到10.1%和9.1%,而成縣的GDP增速下降了13.9%。
“金融危機是試金石。”李曉民說:“過去老說結構單一不好,卻不知單一弊端在哪里,這次是真正體會到了單一的害處。結構單一之害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抗風險能力差。”
結構調整,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推動2010年經濟發展,成縣既面臨嚴峻挑戰,又有有利條件。李曉民認為,從挑戰看,成縣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的問題依然突出;從有利的方面看,加大轉變發展方式的力度,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將有力地推動成縣發展新項目,培育新興產業。
金融危機是發現問題,及時調整結構的良機。意識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成縣,正在努力建設一個新型的工業強縣??h委書記岳金林在今年年初的一次縣委擴大會議上說出了成縣建設新型工業強縣的目標和途徑:利用三到五年時間,立足資源優勢,著眼可持續發展,大力培育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新興產業。
具體做法為:依托現有工業基礎,堅持壯大支柱、延長鏈條、提升效益、擴張總量,在努力做大做強以鉛鋅深加工為主的資源型工業之外,要打造以白酒釀造為主的農副產品深加工業、以240萬噸水泥生產為主的建筑建材工業,并加快工業園區和特色產業循環經濟園區建設步伐,引駐高新技術產業,推進節能減排,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實現工業經濟質和量的提升,把成縣構建成中國西部有色金屬冶金基地、甘肅東部新型建材基地和酒類釀造基地。
這里面的最大亮點就是,在傳統的鉛鋅產業外,著重發展建筑建材產業、白酒釀造業、特色農業等,力爭把成縣建成甘肅東部水平較高的名縣。“目的就是通過工業結構的調整,把對鉛鋅產業過度信賴的比重降下來。”李曉民說。
這樣的努力,其實早已開始了。2005年,縣上就與祁連山水泥集團聯系建廠事宜。經過一番波折后,2007年終于達成意向,2008年正式簽約。計劃在縣水泥廠的基礎上,擴大生產規模。
“我們這里不存在長距離運輸原料的問題,從開山炸石到整體剝離,再到生產現場,只用幾百米長的皮帶傳輸。”李曉民說,祁連山集團前來投資也是看中成縣發展建材工業的資源和成本優勢。在水泥建材的帶動下,自動化機磚、加氣混凝土和新型建筑裝飾板項目有些已建成投產,有些已完成前期工作。
成縣大理石、花崗巖儲量豐富,能滿足工業化開采加工的需要。目前,縣上正在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以期吸引有規模的產商加盟。目前,已與一家企業達成合作意向。這些建材項目建成后,將成為成縣工業新的支柱。
2009年12月24日,國務院正式批復《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將甘肅整體列為全國唯一的循環經濟示范區,對甘肅未來發展意義重大。在對這個規劃深入學習的基礎上,成縣也在試圖走出一條由高耗能、高排放、資源型的舊“兩高一資”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資源永續利用的新“兩高一資”轉變的發展之路。
成縣在繼續做大做強有色金屬傳統產業的同時,注重的是延伸鉛鋅產業的鏈條,一手抓技改,一手抓深加工。市縣有關領導專程赴美國考察鈦鋅板項目的技術及市場情況,年產5萬噸鈦鋅板項目已列入國家災后重建規劃。成縣在資源綜合利用上也走出了新路子,論證了鉛鋅尾礦綜合及鉛鋅廢渣貴金屬回收利用項目,現也列入國家災后重建規劃。
多元格局,共建和諧發展新路徑
甘肅省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張濤告訴記者,開發具有相對優勢的資源、培育結構單一的產業,是那一階段縣域經濟發展不得已的選擇。因為甘肅縣域普遍屬于欠發達地區,自然條件惡劣、產業發展薄弱、區域聯動性差,長期處于外無牽動、內乏能動的落后狀態。但是“可怕”的是,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長,對礦產資源、能源產品的持續、旺盛的需求,卻使許多縣域在嘗到最初“甜頭”之后,把“不得已的選擇”當作一種必然、當作重大的機遇,在依賴資源開發、極化單一產業的道路上流連忘返。
如今,一場金融危機,已經破滅了許多縣域在資源開發、單一產業基礎上投資再翻番、生產總值再翻番的夢想;也啟發了許多縣域對經濟社會發展新路徑的重新思考。
在這個層面上說,成縣的求變,在甘肅已經不是個別的案例。近年來,省委、省政府科學判斷形勢,不斷深化省情認識,研究制定并正在實施新的發展戰略和總體工作思路。張濤說,近期國家針對甘肅諸多支持政策的密集出臺,無疑是利用這種機遇、助推甘肅發展的“及時雨”。而縣域的發展,正是甘肅充分用好這些政策,把機遇變成現實的經濟優勢、社會發展優勢的直接載體。
有理由相信,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經歷過落后、追趕和金融危機洗禮的甘肅縣域經濟,已經在思想上、行動上具備了再一次搶抓機遇、趁勢突破的基礎和實力。張濤說,從很多縣域對“十二五”規劃的初步設想中,已經可以感覺到對于金融危機沖擊的反思、對多元化發展路徑的探索和和諧發展格局的渴望。這些縣域,或以循環產業發展為未來方向,或以資源綜合利用為突破手段;或以清潔能源、低碳經濟為著力點,或以產業協調發展、實現富民和諧為追求目標,呈現出立足縣域實際、發揮比較優勢、競相科學發展的良好趨勢。
張濤認為,這種趨勢為實施“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的區域發展戰略奠定著堅實的微觀基礎,也為甘肅把握歷史機遇、用足用活國家政策、盡快形成自我發展能力提供著更為活躍的載體。
從對支柱產業的過度依賴到眾多領域的多元發展,這或許就是甘肅縣域經濟在金融危機來襲后發展求變之路。在這條路上,既有歷史的經驗,又有現實的陣痛;既有國家政策的支撐,又有來自民生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