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塔位于廣州市中心,城市新中軸線與珠江景觀軸交匯處, 與海心沙島和廣州市21世紀CBD區珠江新城隔江相望。2010年9月28日,廣州市城投集團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公布廣州新電視塔的名字為廣州塔,海拔600米,為國內第一高塔,而“小蠻腰”的最細處在66層。從10月1日起,廣州塔將正式公開售票接待游客。
廣州塔
廣州塔(別名:小蠻腰,海心塔,廣州新電視塔),于2009年九月建成,包括發射天線在內,廣州新電視塔高達600米,已成為當時世界已建成的第一高塔。 廣州塔,建于廣州市海珠區赤崗塔附近地面,距離珠江南岸125米,與海心沙島及珠江新城隔江相望。是一座以觀光旅游為主,具有廣播電視發射、文化娛樂和城市窗口功能的大型城市基礎設施,為2010年在廣州召開的第十六屆亞洲運動會提供轉播服務。該塔由廣州建筑和上海建工集團負責施工,已于2009年9月竣工。廣州電視觀光塔整體高度達到600米,取代加拿大的西恩塔成為世界第一高自立式電視塔,也成為廣州的新地標。其中塔身主體450米(塔頂觀光平臺最高處454米),天線桅桿150米,總高度600米。廣州塔已于2010年9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10月1日起正式公開售票接待游客。
命名
海心塔、碧海心沙、南天柱、百越云珠、廣州塔、嶺南摩星塔、南國旋塔、廣州明珠塔、暉粵塔、廣州海心塔。不分先后。最后還是啟用了廣州塔。
設計特點
在廣州新電視塔建筑設計競賽中,曾出現多個優秀設計。經過市民投票,專家的層層評審,廣州新電視塔設計方案最終選定英國ARUPQualification公司的設計方案,塔高450米,天線桅桿160米,以“廣州新氣象”為主題。建設用地面積17.54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14054平方米,塔體建筑面積44276平方米,地下室建筑69779平方米。 廣州塔塔身設計的最終方案為橢圓形的漸變網格結構,其造型、空間和結構由兩個向上旋轉的橢圓形鋼外殼變化生成,一個在基礎平面,一個在假想的450米高的平面上,兩個橢圓彼此扭轉135度,兩個橢圓扭轉在腰部收縮變細。格子式結構底部比較疏松,向上到腰部則比較密集,腰部收緊固定了,像編織的繩索,呈現“纖纖細腰”,再向上格子式結構放開,由逐漸變細的管狀結構柱支撐。平面尺寸和結構密度是由控制結構設計的兩個橢圓控制的,它們同時產生了不同效果的范圍。整個塔身從不同的方向看都不會出現相同的造型。頂部更開放的結構產生了透明的效果可供瞭望,建筑腰部較為密集的區段則可提供相對私密的體驗。塔身整體網狀的漏風空洞,可有效減少塔身的笨重感和風荷載。塔身采用特一級的抗震設計,可抵御烈度7.8級的地震和12級臺風,設計使用年限超過100年。 雖然廣州新電視塔的塔身高度并不追求全球第一高,但是加上160米的發射天線,610米的廣州新電視塔的整體高度仍將成為亞洲最高。 由于廣州新電視塔處于飛機轉向區,按照規定,該處飛機在航線所處位置周圍300米內不能出現障礙物,新電視塔上方飛機飛行高度為海拔900米,因此,為確保飛機飛行安全,現已從塔頂天線撤出10米,最終高度為600米。不過依然是已建成的世界第一高自立式電視塔。
三大功能
定位以觀光旅游為主,兼容廣播電視發射功能的綜合性設施,建成后將成為廣州重要的地標性建筑。
觀光功能
羊城風光一覽無余。觀光塔建設用地處在廣州新城市中軸線和珠江景觀軸線的交匯處,而新城市中軸線北起燕嶺公園,南至南沙,由北至南串聯了火車東站、體育中心區、新城市中心區、臨江標志性景觀區、主題文化旅游區、海珠行政中心區、果園保護區和廣州新客運港區。珠江景觀軸從西到東依次劃分為城市建成區景觀區段、中心城區景觀核心區段和濱水新城市發展區段因此市民站在觀光塔上,就可看到兩大軸線的各大景觀。塔基部分為介紹廣州歷史、文化、經濟和旅游景點等展示功能,并設置旅游服務配套設施;塔冠部分設置餐飲、娛樂功能及觀景平臺。
發射功能
觀光塔也是發射塔。觀光塔周邊地區城市設計范圍是包括廣電中心用地在內的建筑設計范圍周邊一線用地,面積約56.6萬平方米。區域內包括擬建的觀光塔、綠化休閑廣場、廣電中心以及規劃的赤崗塔公園、公共設施等用地廣電中心則位于觀光塔的西南側,用地面積8.76萬平方米,將利用觀光塔作為發射塔。塔頂設置發射機房和發射天線,用以發射電視、廣播和微波信號。
展示功能
陳列大型城市規劃模型。觀光塔內將建造城市規劃展覽館,用于陳列大型城市規模型及其它城市建設成果展示,總建筑面積不小于5000平方米。因此,觀光塔有城市建設展示功能。另外,觀光塔還建有觀光平臺、娛樂餐飲等設施,具有游樂、餐飲等為觀光游客服務的生活設施。塔基設展館塔冠可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