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全球穆斯林的傳統節日——古爾邦節。本報記者應邀到巴基斯坦著名的中國維吾爾族僑領熱扎·汗家里做客,見到了許多維族同胞,感受到廣大海外維族華人心向祖國的熱切愿望。
一大早,記者隨中國駐巴使館臨時代辦黃溪連一行驅車前往全巴華人華僑協會副主席、拉瓦爾品第維族華人華僑協會主席熱扎·汗先生家。黃代辦和使館外交官們專門帶上了四只肥嫩的白羊,向維族同胞表示節日的祝賀。維族在過古爾邦節前,人們要做各種準備,特別是作為“獻牲”的牲畜要預先準備好。節日的早晨,人們進行沐浴全身的“大凈”,然后盛裝到清真寺參加聚禮。聚禮之后,人們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殺牲血祭。通常把血祭的牲畜宰好,把連骨肉燉到鍋里之后,男子們便開始互相拜節,婦女們則留在家里燉肉和擺上節日食品,燒茶等,準備迎接客人。
記者在慶祝活動的間隙,采訪了熱扎·汗主席。他感慨地說,祖國和巴基斯坦維族華人之間的感情親上加親。去年年底,他和其他維族華人華僑協會的領袖一起到北京觀摩了國慶六十周年閱兵式。從今年起,中央民族大學每年為巴基斯坦維族華人華僑子女提供4個獎學金名額,使他們有機會到北京學習維吾爾語和漢語,另有15名維族華人華僑的子女到中國新疆烏魯木齊參加夏令營。每年,中國大使館都為維族華人華僑宰牲節提供羊只,為維族學生免費提供文具,令人深受感動。
據悉,巴基斯坦的維族華人華僑總計6000人左右,其中大約4500人在拉瓦爾品第,吉爾吉特地區有1200人,另外,還有數百人分布在白沙瓦、拉合爾和卡拉奇。此外,在中國義烏、烏魯木齊、喀什等地,約有100名巴基斯坦國籍的維吾爾族華人在那里久居,做生意。
維族華人華僑領袖帕夏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多數的維吾爾族同胞都向往祖國。他自豪地說,自己是少數去過北京的維族華人,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繁榮與和諧。一些中國維族人盡管取得了巴基斯坦國籍,但根在中國。維吾爾族華人在這里已繁衍了四代,第一代、第二代維族華人都會講維吾爾語,都認為自己的祖先在中國,但第三代維族華人的維吾爾語言能力退化,多數人只能聽,不能閱讀,第四代維族華人大都在15歲以下,會講維吾爾語的人很少,有的甚至一句維吾爾語都聽不懂。在中國大使館的幫助下,維族社團正在籌備建立巴基斯坦維族華人子弟學校,開設維語、漢語、英語和烏爾都語課程。帕夏強調,學校尤其要認真介紹新疆的傳統文化,要使下一代知道自己的根在中國。
維族婦女吉娜對記者說,維族華人已開始與當地人融合,相互通婚現象已比較普遍,另外,也有在巴的維族華人華僑與新疆和田當地人聯姻。總的來說,祖國越來越強大、新疆越來越繁榮、穩定,海外維族華人與祖國就更加親近。吉娜以自己有中國新疆血統而驕傲。雖然在巴的維族華人已經傳到了第四代,有的已完全融入巴基斯坦社會,但中巴友誼的不斷推進和鞏固,是維族華人在巴基斯坦生存和走向富裕繁榮的牢固基礎。 (本報伊斯蘭堡11月17日電)
11月17日,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市,當地人參加宰牲節期間的特別祈禱儀式。新華社發
新聞聯接
古爾邦節是阿拉伯語音譯,又稱“爾德·艾祖哈”,含有犧牲、獻身之意。在伊斯蘭歷年的12月10日舉行。這一天也是穆斯林赴麥加朝覲的第三天。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它起源于先知伊卜拉欣的傳說。伊卜拉欣受到安拉啟示,命他宰殺自己的兒子伊思瑪儀獻祭,以考驗他對安拉的忠誠。于是,伊卜拉欣將愛子伊思瑪儀帶到麥加城郊米納山谷,準備宰殺愛子以表達誠意。此時,安拉派來天使送來一只黑頭綿羯羊代替伊思瑪儀犧牲。從此古爾邦節宰牲便成了穆斯林的傳統慶典。節日這一天,穆斯林沐浴潔身后,穿上節日的盛裝,到清真寺去參加會禮。之后走墳,回家舉行宰牲儀式。宰牲的牛、駝、羊肉除了自己食用外,還要分送親友和貧孤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