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來,寧夏畜牧業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強化畜牧業服務體系和畜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加快畜群品種引進和改良,畜牧業發展實力顯著增強。
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預計到今年底,全區肉類總產量36.8萬噸,牛奶產量122萬噸,蛋類產量9.9萬噸,畜牧業總產值達到86.1億元,比“十五”末增長87.2%。在畜產品總量穩步增長的同時,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也不斷提高,獲得認證的無公害畜產品254個,無公害產地113個。飼料總產量達到70萬噸,增長1.7倍,綜合質量檢測合格率達到95%以上。
清真牛羊肉和奶產業發展提速。清真牛羊肉及奶業兩大產業的強勁發展,更加彰顯了寧夏農業資源特點和優勢。2010年,牛羊肉的比重上升到肉類總產量的53.3%。全區形成了以銀川市、吳忠市為核心區輻射石嘴山、中衛的43萬頭奶牛產業帶;以引黃灌區肉牛肉羊雜交改良區、中部灘羊生產區、六盤山麓肉牛生產區三大區域189萬頭肉牛、1300萬只肉羊的清真牛羊肉產業帶。
良種化程度明顯提升。建成良種畜禽繁育場42家,奶牛生產性能測定中心1個,常年存欄種畜禽70多萬頭(只、套),每年可向市場提供150萬支奶牛、肉牛凍精,2000余只種羊,5.4萬頭良種仔豬,6500萬羽以上良種家禽。除滿足本區需要外,部分良種、優質凍精還供應周邊地區,種禽市場也已輻射到西北、華北、華南等十多個省區。建成奶牛、肉牛和生豬人工授精站(點)736個,建成了區、縣、鄉、村四級改良網絡。良種補貼已覆蓋奶牛、肉牛、肉羊和生豬等畜種,成為全國唯一的良種補貼覆蓋主要畜種,奶牛、肉牛凍精實現全覆蓋的省區。奶牛、肉牛、綿羊良種化率分別達到100%、45%、90%。成年母牛年均單產達到6200公斤,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500公斤以上。肉牛生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灘羊“兩年三產”比例達到50%以上。
規模化養殖程度明顯提高。2010年末,全區肉牛、肉羊、生豬、家禽等各類規模養殖場(小區)已達3734個,有規模養殖戶8.1萬多戶。全區奶牛、肉牛、肉羊、生豬等規模養殖的比例分別達到70%、29%、38.6%和62.4%,規模化養殖畜禽存出欄占全區總量的65%以上,成為保障畜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來源。
草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自2003年寧夏在全國率先實行了全省境內的封山禁牧以來,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封育禁牧七年來,累計爭取國家退牧還草資金3.4億元。天然草原圍欄面積達到2320萬畝,補播改良408萬畝。全區人工種草留床面積達到600多萬畝。全區天然草原干草產量、理論載畜量分別增加51.76%和近1倍,干草原、荒漠草原植被蓋度分別提高了55%和35%。
產業化經營不斷加強。項目帶動和政策的支持為寧夏扶持培育了一批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畜牧合作經濟組織,拉動了養殖基地建設,拓寬了畜產品流通渠道,推動了畜牧業產業化經營。全區有乳品加工企業27家,規模以上清真牛羊肉加工企業21家,草產品加工企業8家。畜禽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86個,入社農戶近5萬戶。蒙牛、伊利、旺旺、娃哈哈、雨潤等一批知名企業集團投資寧夏畜牧業產業化。“夏進”乳品,“澇河橋”、“穆和春”、“金福來”清真牛羊肉,“雄鷹”皮草等已成為國內外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