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絲綢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及影響力越來越小。不僅如此,絲綢在原有主銷市場的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力也在弱化。這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首先,支撐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諸多產業如能源、交通、建筑、通訊、環保等行業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突顯出來。其次,新興的產業革命更多地發生在絲綢以外的產業或領域。比如,生物技術在農、林、牧、副、漁、禽、蛋、果、蔬、茶等方面的普及和應用,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生產力水平,改善了幾十億人口的飲食狀況。新興的農業還為輕化、醫藥、食品等工業開辟和提供了廣大的原料來源。而在這個過程中,種桑養蠶一直受到其他農業種養項目比較效益的挑戰。另外,材料科學和紡織工業的進步,使紡織不僅在原材料上擺脫了囿于棉毛絲麻的基本格局,而且在機械裝備上也不斷獲得進步,并使最終成品的花色品種在瞬間變幻無窮,極大地提高了紡織服裝企業的發展空間和效能。特別是多種新型纖維的誕生及紡紗精細化,使得不少面料在功能上不斷接近絲綢,而生產成本卻大大低于絲綢。用這些面料所制作的服飾,適應現代都市生活的快節奏,與當今生活中主流洗滌養護用品及電器功能匹配呼應,深得消費者喜愛。而絲綢受需要精心護理且易皺褪色等諸多自身弱點約束,難于普及消費,加之生產成本居高不下,這就是在一般的商場難于見到或很少見到絲綢商品的重要原因。同樣,絲綢在國家外貿商品中的重要性更是不能與昔日相比較。客觀上,絲綢的生產和商品市場明顯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擠壓。
改革開放30年以來,絲綢工業發展很快,在分布格局和企業規模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特別是小城鎮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種桑養蠶業已經逐漸轉向西部地區。我國的西部瀕臨東盟、南亞諸國,正是當今世界經濟增長的熱點。中央把加快中西部地區經濟建設作為“十二五”規劃的重中之重,給予了多項優惠政策、措施。可以預見,我國西部不久將迎來新一輪的大發展,東部蠶業將逐漸遷移到中西部地區。絲綢產業在我國東部地區很可能如同西方國家一樣,會逐漸地衰退下去。這樣的情況已經形成。最顯而易見的事例就是我國東部地區絲綢行業各個環節的從業者越來越少,后續乏人的局面已經形成。
至少在江浙兩省,農村種桑養蠶的人幾乎都是不能外出做工而在家留守的老弱病殘者,年齡大都在40歲以上。
在絲綢工業企業,熟練工缺乏是困惑企業的難題,車間班組長、操作骨干、工藝設計人員、中層以上管理人員普遍年齡老化且后繼無人。一些具有歷史意義的祖傳工藝亦無人傳承。有人擔心,自唐代就成為貢品的吳綾,今后很可能只能在史冊中見到。
在營銷環節,既有絲綢商品知識,又有經營貿易才能的年輕一代幾乎不存在,而企業要培養一個二者兼具的業務員,同樣也是很難的事情。
從現有高等教育的情況來看,問題就更加明顯:以絲綢冠名的專業院校完全沒有了,甚至在大學里的專業院系也沒有了。此前,全國除有浙江、蘇州兩所專業絲綢工學院外,在數所重點農業院校里還設有蠶桑或絲綢院系,從種桑養蠶、制絲、絲織、服裝設計等相關基礎理論到技術操作進行系統教育,為我國絲綢業培養了寶貴的專業人才。而今天,歷經數代人的、純粹的絲綢教育從高等教育領域的隱退,是否預示著絲綢業未來的前景和命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