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玉器制作工具、碾琢工藝也在不斷演進。所以歷代碾琢工藝各有特點,大量出土和傳世玉器上較為清晰地展現出了不同時期工藝痕跡的時代特征。正確把握歷代玉器的制作風格和工藝痕跡特點對于古玉的斷代與辨偽而言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擬對部分封建時期玉雕作品進行考察,排列隋唐至明清玉器(主要為軟玉)的碾琢風格和工痕特點。疏漏謬誤之處望方家指正。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玉器考古發現較少,但大多制作精美,開始向寫實方向發展。該時期玉器砣工簡練,突出神韻,雕塑感很強。下面筆者結合隋唐五代玉器常見器類帶板、梳背和步搖對此期琢玉工藝進行探討。
唐代玉帶板多以剔地隱起浮雕工藝制作,即將主體紋案及框沿之外的玉料以偏刀鏟去,并處理平整,從而主體紋案便略微平凸于地子之上。工痕為面小底大,正面自矩形各邊向內呈坡狀漸凹(能見到微微鏟痕)。主體紋案多扁平,帶板邊框很窄。背面鉆孔皆為牛鼻穿。如西安市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獸紋玉帶(圖1)。
玉梳背、玉步搖上的花草、禽鳥圖案常用排列整齊細密的平行直陰線和網格細陰線紋表現,線條剛勁有力、紋絲不亂,線的長度以及線線之間的距離皆恰到好處,合乎審美。用這種技法琢出的裝飾紋案增加了構圖的細致感和精美感,頗具立體浮凸效果。如西安交通大
學出土的玉步搖(圖2)。
宋代
宋代玉器由于城市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擴大,開始傾向于世俗化、商品化。當時的繪畫藝術對玉器影響甚深,宋代玉器清新雅致、形神兼備,極具文人情趣,毫無粗制濫造。其制作工有以下特征:
首開立體鏤雕制作之先,為元明清三朝鏤雕工藝提供先例。(圖3)
鳳鳥翅羽、魚類鰭尾以及花葉多用根根挺拔的直陰刻線刻畫。如首都博物館收藏的宋代白玉鏤雕玉飾(圖3)。
動物的眼睛多為“小眼”。其琢法有兩種:一為空心薄壁小管鉆鉆成的陰刻細紋環形眼。另一為小尖鉆鑿成的圓坑凹點眼。傳世宋代玉魚拓片(圖4)。
遼金時期
遼金兩朝是各以契丹、女真為主體民族所建立起來的少數民族政權。該時期玉器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玉器制作隨意自然,不受程序化的束縛,生活氣息和自然情趣非常濃郁。
遼王朝統治范圍是唐代河北藩鎮割據舊地,自中唐起就保留了較多的地方特色,所以遼代雕琢工藝頗得唐風。這一點在遼代玉匠對大量細密整齊陰刻線條的運用上尤顯。
遼代工匠常根據玉原料的自然形態隨形設計進行雕琢。圓雕器制作,多選用三角形和橢圓形籽料,以其較大平面為底,然后在各面進行細琢。如內蒙古巴林右旗白音漢窖藏出土的玉獸(圖5)。此期玉器在設計構圖上講求成雙成對、均衡對稱。陳國公主墓出土的龍、鳳、魚組玉佩中的雙魚、雙鳳、雙龍玉墜皆為左右對稱的造型。
金代玉器多為片狀平雕制品,圓雕器甚少。前者常作上下、左右對稱的一對兩件組合。這是用“成形對開”工藝制作的。所謂“成形對開”,首先將較厚的片狀玉料設計制作出基本的造型輪廓,再切割成兩個薄片,最后進行精雕細琢。此類玉器多為單面工。如哈爾濱新香坊墓葬出土的兩件玉天鵝(圖6)。
金代玉器常以三角、方、橢圓等幾何形為外形輪廓;花鳥圖案的邊沿多作鋸齒狀、波浪狀。
元代
元代玉器在中國玉器發展史上占有著重要位置。其刀法渾厚、線條粗獷、棱角分明,不太注意細節上的修飾和大面積拋光,玉表常留有原始砣痕。這似乎與蒙古民族豪放、不拘小節的性格有一定的關系。
“海東青攫天鵝”——“春水玉器”是元代最具特色的器類。春水題材主要以多層鏤空工藝形式出現于爐頂或帶飾之上。其內部“深層立體鏤雕工藝”的痕跡是元代工藝重要特征之一。進行透雕制作時,皆以圓柱形實心小鉆與金屬線鋸從不同角度進行鉆孔和拉切。由于元代玉器多不整修和拋光內部細節,圓柱狀鉆痕與線鋸的拉切痕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圖7、7.1)。一般浮雕帶板的地子上也多有柱狀鉆頭鑿出的小鉆眼。如上海西林塔出土的“秋山”帶飾(圖8)。“春水”和“秋山”圖案在這種鏤雕工藝的表現下層次豐富、紛繁錯落,圖案表面凹凸分明,立體浮雕感很強,達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如內蒙古通遼博物館所藏的一件“海東青攫天鵝”玉飾(圖9)、江蘇無錫錢裕墓出土的“春水”玉絳環(圖10)、傳世“春水”玉帶飾(圖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