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的牌照今年有望發放嗎?”央行支付結算司司長歐陽衛民在“第四屆中國電子銀行高峰論壇”間隙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完全有可能。”
記者昨天采訪的幾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表示,都在積極籌備牌照事宜,但未提交申請,在等央行的正式細則。
今年6月,央行發布《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要求非金融機構提供支付服務應當取得《支付業務許可證》。未經央行批準,任何非金融機構和個人不得從事或變相從事支付業務。9月21日,為配合《管理辦法》的實施,央行又起草《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向社會征求意見,但該細則目前尚未正式發布。
某第三方支付企業總經理表示,現在的節點就在央行的細則還未公布,細則即使頒布,還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根據細則要求進行準備,然后再去申請,申請過程又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然后才能審批。另一家日交易額上億元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副總經理稱,最有希望在春節之后獲得牌照。
歐陽衛民昨天再次重申,央行對第三方支付牌照不做數量限制,無論是國有資本還是民營資本的非金融機構,只要符合央行規定都可以取得牌照。“過去我們老覺得第三方支付是游擊隊,現在看來銀行是八路軍,第三方支付是新四軍,要允許他們存在和發展,要有一個競爭的意識。”
相關
學者建議監管電子銀行創造的流動性
在“第四屆中國電子銀行高峰論壇”上,央行前研究生部部務委員會副主席焦瑾璞和央行研究生部副主任李言賦均表示,電子銀行加快了貨幣流通速度,而傳統的貨幣供應量難以完全涵蓋流動性的真實水平。焦瑾璞建議,應將電子銀行創造的流動性納入廣義流動性的范疇。
“有了網上支付以后,最明顯的就是貨幣周轉速度加快了,在發行貨幣的時候肯定要考慮到貨幣供應量和貨幣增長速度,匯票的時間越來越短,到現在網上一交易就完成了,對于貨幣供應量也產生了挑戰。”李言賦表示。
焦瑾璞也表示,包括電子銀行在內的一些創新型金融產品已經對貨幣政策產生系統性的影響,由電子銀行等創造的各類金融資產的價格應成為央行關注的重點,因為它創造了貨幣供應量,從分析來看傳統的貨幣供應量難以完全涵蓋流動性的真實水平。這種電子銀行創造的流動性可能也有必要納入廣義流動性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