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可知田間菜,只因保鮮不易,有三四成未上餐桌就已爛成了垃圾,造成巨大的“沉默成本”———阿拉小菜鈿當中,有三分之一銅鈿要用來替爛菜埋單!
不過,記者昨天從上海農業科學院聽到了一個好消息:科學家正在聯合開展的“食用農產品加工安全關鍵技術研究”,有望使鮮菜腐爛減少60%至80%,從而長久、可持續地保持菜價平穩,為市民菜籃子“減負”。
爛菜量高達80%
田頭直供,菜價補貼、農超對接、菜場讓利……面對近來月月上行的CPI,全市上下方方面面都在深挖菜價高漲背后原因,做足平抑菜價各門功課。可是我們國家加工源頭存在的一個大問題———田間蔬菜采收后,超高的腐爛數量和超快的變質速度,卻一直沒有引起大眾關注。看著菜場里每天堆得像小山丘一樣的腐菜爛果,拿著洗菜前不得不擇下的小捧爛菜葉,天天當家的“馬大嫂”王老伯很心疼:“菜價這么貴,爛葉這么多,太可惜了!”
上海農科院博士喬勇進坦言,我國農業種植一向“重采前、輕產后”,70%的投入用于培育新品種,提高畝產量。再加上我國水果散堆裝、綠菜敞開運,這些剛采摘的新鮮果蔬生命力旺盛,在堆裝運輸過程中營養大量流失,病菌乘機侵入,品質下降很快,腐爛在所難免。
目前我國農產品產后損失非常嚴重,果蔬流通腐損率平均在20%至30%,為歐洲發達國家的四到五倍,每年損耗達上千億元。而一些嬌貴的綠葉菜"當日綠,隔日黃,三日爛",大賣場里的爛菜量更是高達80%,每天扔掉的爛菜葉多達二三千公斤。鮮蔬果需要呵護蔬果采摘后仍是有生命的活體,如果保鮮到位,是可以做到既保證營養又延長"壽命"的。雞毛菜、小白菜、豆苗等綠葉菜剛采下時,田間熱量會使它們呼吸加速,若手伸進菜堆會感覺到熱乎乎的,這是因為植物正在釋放熱量。這時如果將菜溫整體降到5℃以下,就能有效降低植株的新陳代謝和呼吸速率,讓蔬菜"青春期"延長3至5倍,為物流、銷售等贏得更多時間。蔬菜水果從采收、貯藏、包裝、運輸到銷售,需要冷鏈全程支持。在發達國家,80%以上果蔬經冷鏈物流運輸,而中國這個比例只有5%。"雖然冷鏈運輸會增加物流成本,但從蔬菜種植、流通、后處理,最后到達百姓餐桌,整體算起來成本更低也更安全。爛菜少了,供應量多了,價格自然就會回落。"喬勇進解釋。若有條件再輔以氣調貯藏和生物保鮮技術,還可抑制果蔬采后呼吸高峰,延緩衰老,明顯減少維生素、水分、礦物質等營養流失。技術創新待推廣3年前,上海農科院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上海星輝蔬菜有限公司、上海馬陸葡萄研究所、上海束能技術有限公司等,共同開展市科委國際合作項目"食用農產品加工安全體系的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圍繞本地特色優勢農產品物流加工過程,針對葡萄,花椰菜、蘆筍、食用菌等開發出包括采后安全檢測、健康物流、保鮮加工等一系列綜合創新技術體系。如--- ■針對皮薄肉嫩、易傷易腐的南方葡萄,科學家提出一整套采前管理、標準化采收、預冷、分級、物流、貯藏、銷售、包裝及安全檢測等質量控制技術,使8月底采收的葡萄壽命可延長至春節前后,經測試,主要營養成分降低不到15%,口感風味幾乎不變。■崇明島種植的花椰菜采用標準化物流技術,克服了霉斑、失水、品質減低等問題,北上遠銷時爛菜量減少2至3成。若整套物流保鮮系統大規模推廣,花菜保鮮率折合成菜價效益,菜價有望降低40%左右。